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购车指导 购车指导

上海汽车厂为何成功_上海汽车总厂

tamoadmin 2024-05-26 人已围观

简介1.上海生产的汽车用着评价怎么样?2.上海汽车集团怎么样3.上海又一座超级汽车工厂诞生,特斯拉慌了吗?4.大众汽车的营销为何如此成功?上海新动力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值得去。根据查询新动力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显示,薪酬区间:15K-50K,最多人拿:20K-30K42.1%15-20K52.6%20-30K5.3%30-50K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机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电动水泵、高压DC-DC转换

1.上海生产的汽车用着评价怎么样?

2.上海汽车集团怎么样

3.上海又一座超级汽车工厂诞生,特斯拉慌了吗?

4.大众汽车的营销为何如此成功?

上海汽车厂为何成功_上海汽车总厂

上海新动力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值得去。根据查询新动力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显示,薪酬区间:15K-50K,最多人拿:20K-30K42.1%15-20K52.6%20-30K5.3%30-50K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机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电动水泵、高压DC-DC转换器、空调系统等,广泛应用于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等众多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根据公司公布的数据,2019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1.61亿元,净利润为2.84亿元。同时,上海新动力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还与国内外多家知名汽车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如比亚迪、吉利、上汽集团、北汽集团、起亚汽车等。此外,该公司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上海生产的汽车用着评价怎么样?

上海市

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1901年,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奥兹莫比尔牌汽车,成为中国最早使用汽车的城市。二十世纪中期,上海现代交通的主要运载工具: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双层巴士。二十世纪40年代,上海的机动车已有3万辆,上海被称为“万国汽车博览”。1937年初,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成立,组装成第一辆本茨式中国号2.5吨柴油汽车。

1951年,上海公交修造厂(后为上海汽车发动机厂,上海客车厂)试制成1000型无轨电车。1957年9月,上海汽车装修厂〔后为上海汽车厂〕试制成第一辆58型越野车。1958年9月28日,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实现上海汽车工业轿车制造“零”的突破。

1964年,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轿车,至1975年形成5000辆年生产能力。1978年以来,上海汽车工业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加快发展,建成上海支柱产业,中国重要的轿车工业基地之一。上海汽车工业选择德国大众汽车作为合资伙伴,1983年4月1日,第一辆桑塔纳轿车组装成功。1985年3月21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1990年3月1日,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更名为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重点发展轿车工业。1996年上海大众形成30万辆轿车年产能力。支撑着国内对轿车的需求,对中国汽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7年12月26日,上汽与南汽联合后,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集团,实现年产销汽车200万辆,成为中国汽车业的“航空母舰”。

“十一五”期间,上海的汽车保有量增加了近50%,而私家车的保有量从2005年的41万辆上升到2010年的102.93万辆。至2010年末,上海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轿车17辆。2012年1-7月,上海市累计上牌189928辆汽车比增长5.83%。其中,国产轿车累计上牌117362辆,同比增长5.94%。

北京市

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北京汽车产业是国内发展较早的地方汽车产业之一。1953年为了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洛阳第一拖拉机厂配套,北京建立起了第一批零部件生产厂,1958年起开始试制整车,60-70年代成功地自行开发了轻型越野车和轻型载货车,填补了国内汽车市场的空白,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对国内汽车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确立了北京汽车工业在中国汽车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80年代,北京汽车工业与国外公司合资,建立了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引进美国切诺基吉普车和五十铃N系列轻型载货车;成立北京旅行车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在对外开放、转换机制、引进技术、吸收外资和运用社会资本方面走在全国汽车工业的前列。90年代,北京汽车工业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跨地区经济联合,建立了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独树一帜。在21世纪初,北京汽车产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扩大同戴·克公司的合资经营;同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合资生产轿车,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重庆市

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谈到中国的汽车城,重庆绝对是一个值得浓墨冲裁书写一番的重要城市。在这里,驶出了中国第一台吉普车,现在还是中国最大微车生产基地。如今,重庆汽车业已经不满足与本地发展,它早已把触角伸到了国内各地、甚至海外。

照着年份来看,重庆市真正开始发展汽车工业应该是在1965年,至今已经历了47载风雨,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一座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汽车城。

1965年,重庆市组建了由四川汽车制造总厂(现为重庆红岩汽车有限公司)、重庆汽车发动机厂(现为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綦江齿轮厂、重庆汽车配件制造厂(现为重庆卡福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弹簧厂(现为重庆红岩车桥厂)、重庆油泵油嘴厂和重庆重型汽车研究所(现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重庆汽车研究所)组成的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重庆分公司,由此拉开了重庆汽车工业发展的帷幕。

作为我国第一座高起点的重型汽车总成生产基地,重庆红岩汽车弹簧厂(现为重庆红岩车桥厂)从60年代引进法国贝利埃军车制造技术、80年代引进德国MAN(曼)重型车桥制造技术、到90年代成为奥地利斯太尔汽车车桥总成定点生产厂家,几十年来在同行业中始终走在车桥总成研发和生产的前列。

1984年5月,长安汽车集团与日本铃木汽车公司签订了“经贸合作协议”,引进了当时在国内从未听过和见过的微型车,迈出了中国微型汽车的步伐;1985年,根据国内“缺重少轻”的状况,重庆汽车制造厂与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合资组建了庆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轻型商用车,车一上市便得到了市场的追捧;1991年,国家批准长安汽车集团引进日本铃木汽车公司奥托微型轿车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从此结束了重庆没有轿车生产的历史。

2008年7月28日,承载不少中国人汽车梦想的奥拓,在累计生产了50多万辆后功成身退。也是由此,在国内形成了济南重型汽车、陕西重型汽车、重庆重型汽车,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东风神龙,重庆长安和天津华利(现为天津一汽夏利)三大三小二微的汽车工业布局。

湖北省

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1969年,东风汽车公司前身——第二汽车制造厂在湖北十堰市建设成立,标志着湖北汽车工业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湖北省汽车工业大规模合资之后开始迅速发展,近几年更取得爆发式增长。

目前,湖北汽车工业形成了武汉、襄樊、十堰“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其中,在东风旗下神龙、东风本田和东风乘用车等车企带领下,武汉已形成产业集群。“车城”十堰是国内最大的商用车生产基地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用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襄樊汽车产业近年业发展迅猛。

湖南省

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湖南发展汽车产业经历了很长的曲折过程,为振兴湖南汽车工业,湖南省政府早在“十一五”初期编制了《湖南“十一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并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湖南省汽车产业振兴实施规划(2009-2011年)》等一系列文件,加大对汽车企业的扶持力度。经过5年的发展,湖南汽车产量由2005年的9.4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21.45万辆,4年翻了一倍多。在轿车领域,湖南全省2009年实现产销7.5万辆,3年增长近30倍,占全省汽车产销量比例从不到1%发展到如今的35%。2009年,汽车工业GDP占湖南全省GDP的比重超过5%,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河北省

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南奇瑞,北长城”是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两面旗帜。河北汽车的主要以长城汽车为代表,长城汽车的六个阶段印证了河北汽车的发展轨迹。

第一阶段:原始资本积累,打下坚实基础(1990--1995)

长城汽车的前身是长城工业公司,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成立于1984年,主要从事改装汽车业务,没有固定产品。1990年公司陷入困境。当年公司员工只剩60多人,且负债累累。26岁的魏建军单枪匹马来到长城工业公司,在承包中,他带领长城人以”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精神,艰苦创业,当年企业扭亏为盈,5年迅猛发展,为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正式生产皮卡推动国内全行业的发展。(1996--2000)

1996年,长城将不被业界看好皮卡作为自己的主导产品,同年,迪尔系列皮卡正式推向市场。1998年,以销量及产量计,长城皮卡销量排名第一。之后产连年番翻,1999年10月,长城当年第一万辆皮卡下线,将中国皮卡热销推向了高潮。同年年底在国内同行中业首家推出了四种底盘、五种不同规格的皮卡,成为国内品种最多的皮卡专业厂,带动了全行业的发展。

第三阶段:企业扩张发展,形成核心零部件自主配套能力(2000--2002)

皮卡的销量大增,生产条件已制约了进一步发展,2000年开始扩张发展。2000年初,长城控股华北汽车制造厂,成立长城华北汽车有限公司,下半年成立保定长城内燃机有限公司。2001年6月,再次注入巨资,建成了装备先进的现代化发动机生产基地,标志着长城汽车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第四阶段:国内首开先河,开创经济型SUV新时代(2002--2004)

长城皮卡占据了国内龙头老大,公司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重大战略部署。2002年6月,首开先河推出了8万余元的赛弗SUV,正式进入大中城市市场,风靡全国,被业界评价为“赛弗现象”。2004年下半年公司又相继推出了功能、定位不同的赛影RUV、赛骏SUV。

第五阶段:打造规模经营10万辆基地投产,哈弗下线(2004--2005)

在皮卡、SUV领域,长城在销量、市场占有率、出口等方面在国内占据了绝对优势。2003年底,公司在香港H股正式上市,开始筹建长城汽车工业园。

第六阶段:开创新纪元进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轿车、家用车领域。(2006-至今)

长城在继续发挥皮卡领域和SUV领域优势的同时,公司开发出适合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轿车、家用车品种。2006年7月年开建的20万辆轿车生产基地将陆续投资28亿元,产品规划是与国外联合开发1.0-2.0升的中小排量轿车和MPV系列产品。

河南省

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近年来,河南省汽车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公路客车、高档皮卡和专用半挂车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居同行业首位,转向器总成、减振器总成、传动轴总成等10多种零部件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以郑州宇通、郑州日产等整车企业和新航集团、中轴集团、中原内配等零部件企业为代表的企业群体迅速壮大,产品研发能力不断提高,郑州日产、海马、宇通等汽车产能提升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但是河南省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仍然比较明显,特别是产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较低、产业布局分散、区域配套水平不高等问题尤为突出。

安徽省

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1949年5月,安徽解放军管会接收合肥汽车修理厂。1958年,芜湖仪表厂生产汽车仪表,合肥汽修厂试产活塞,半轴等配件。1962年,巢湖汽车配件厂从巢湖搬至合肥。1964年,正式成立巢湖汽车配件厂,生产解放,跃进车型的制动器和方向机。 1966年7月,安徽省第九劳改支队机械修配厂更名为合肥淝河汽车修配厂,生产解放、跃进车型的五种简单的汽车配件。1967年,建立芜湖汽车配件厂,生产解放车型储气筒、前后刹车调整臂等。1968年4月,巢湖汽配厂试成130型巢湖牌轻型载货汽车,而这辆汽车也被称为“安徽第一车”。1969年,巢湖牌轻型载货汽车商标由“巢湖”牌更名为知名的“江淮”牌。1970年初,装置440型发动机的江淮牌HF140型3吨载货汽车投入生产。

1986-1990年“七五”规划期间,起步阶段的安徽汽车工业,正处于最困难时期。1995年底,安徽省汽车产量28430辆,至此安徽省汽车工业发展走上快车道。1975年9月,安徽省汽车工业公司成立,开始按专业化发展汽车生产。

1996-2000年(“九五”规划期间),安徽省主要实施了几大项目:1997年11月淮海机械厂正式并入产品相近的昌河汽车集团;1997年安徽拉开轿车的大幕,在芜湖兴建了奇瑞公司。1999年第一辆轿车下线。安徽成为全国汽车制造业车型最完整的省份;2000年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开始了安徽省汽车整车企业股票发行先河。

福建省

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1917年,福建省福州市开始进口汽车,汽车开始在八闽大地出现。1958年,制造出第一辆福建自制的汽车——“长征”2.5吨载重汽车。1983年,福州汽车厂和福建汽车厂被批准为国家定点整车厂。1985年2月4日,福建省政府批准省汽车工业公司成立,作为福建汽车工业的行业主管机构。1992年3月,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成立。1995年11月23日,闽台合资的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次年7月,首台东南得利卡车下线。1999年9月26日,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一期扩建工程全面竣工投产。由30家台资协力厂拱卫现代化主机厂而成,占地2700多亩的东南汽车城在闽侯青口拔地而起,总体规划年生产能力30万辆,首期年生产能力已达6万辆。全省汽车工业的龙头正式形成,大大提升了福建汽车工业的整车实力和技术档次。汽车工业格局基本确立,标志着福建汽车工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福建省汽车行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福建省汽车工业发展到现在的400多家整车及零配件企业,形成闽中、闽南、闽西北三大汽车产业群。,从闽台合作发展到现在的国际合作,从1994年的5000辆汽车产量发展到2006年的10万辆汽车产量,福建省汽车工业已成为福建省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上海汽车集团怎么样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04月16日成立,经营范围包括汽车,摩托车,拖拉机等各种机动车整车,机械设备,总成及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国内贸易(除专项规定),咨询服务业,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及技术的出口业务和本企业所需的机械设备、零配件、原辅材料及技术的进口业务(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本企业包括本企业控股的成员企业,汽车租赁及机械设备租赁,实业投资,期刊出版,利用自有媒体发布广告,从事货物及技术进出口业务等。

1901年,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奥斯摩比尔汽车,成为中国最早使用汽车的城市。至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已有3万辆汽车,品牌遍及世界主要汽车厂商,被称为“万国汽车博览”。

1910年成立的法租界公董局机修厂(上海汽车发动机厂前身)是当时上海最大的两个汽车修配工厂之一。

随着国外汽车的进入,上海汽车修配业逐步发展起来。最早建立和比较重要的厂家有:宝昌号(上海科尔本施密特活塞有限公司前身)、杨福兴机器制造厂(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汽车底盘厂前身)、郑兴泰汽配商号(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前身)。

1949年,上海经营汽车修理商行近200家,从业人员1200人。其中,上海公共交通公司修造厂(原上海汽车发动机厂和上海客车制造公司前身)的技术装备和生产能力比较领先;扬子建业所属利威汽车公司(后为上海汽车厂)号称当时远东最大的汽车公司。

1955年11月,上海市内燃机配件制造公司成立,主管业务包括上海汽车零配件行业,上汽开始起步。

1956年—1963年,上海汽车零配件行业进行了四次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专业协作生产体系。

1958年9月28日,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在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功,实现上海汽车工业轿车制造“零”的突破。

1959年2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检阅凤凰牌轿车,上海汽车工人深受鼓舞。

1964年,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轿车,至1975年形成5000辆年生产能力。上海成为中国批量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之一。

1960年起,上海幸福250摩托车逐步形成系列化,成为主导产品。

1957年,上海客车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公共汽车。

1978年以来,上汽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坚定不移率先走上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加快发展的道路。

1978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上海迅速上报了轿车改造项目方案。

1978年11月9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回答上海轿车项目能否合资经营的请示时一锤定音:“可以,不但轿车可以,重型车也可以嘛!”自此,上海轿车项目从引进改为合资,上汽率先对外开放。

上海又一座超级汽车工厂诞生,特斯拉慌了吗?

在“百年巨变”中,集新能源、智能网联、自动驾驶、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于一体的汽车产业成为目前最热门的产业之一。作为一个百年传统行业,恐怕真的很难找出哪个行业是资本追捧的,能超越汽车的。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作为国内产销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汽车集团,上汽集团似乎与资本市场的狂欢无关。上市公司公布的半年报显示,SAIC上半年营业总收入达3660.96亿元,同比增长29.0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3.14亿元,同比增长58.61%;基本每股收益1.15元,同比增长60.17%。相比其他车企,尤其是饱受“后疫情时代”和“芯片荒”困扰的车企,SAIC的表现确实不错。那么,为什么其市值不到2400亿,与公司规模不匹配,股价始终徘徊在20元左右,低于23.62元的每股净资产,市盈率不到10,让投资者颇为失望?

让我们来看看SAIC的基本面。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SAIC整车产销规模、新能源汽车销量、整车海外销量均居全国第一。还拥有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燃油汽车、华为汽车、上海国资改革等多个概念。截至9月9日,SAIC总股本为116.83亿股,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持股99.80亿股,占流通股比例为85.41%。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为控股股东,占总股本的67.66%,处于绝对集中的高度控制状态。而且前十大流通股东大部分是国有,倾向于稳定分红,缺乏进步性,与银行股颇为相似。如果结合过去两年银行和保险股的走势,就不难理解SAIC的现状。

相对于半导体、新能源等题材的股票,大盘蓝筹一直在连续下跌。2018年3月股价达到37.66的高点后,SAIC的股票一直处于下跌趋势,可以说是与大盘的走势完全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SAIC的市值与其营业收入、净利润和现金流的变化正相关。根据已公布的财务数据,2014年至2018年,SAIC净利润从279亿增长至360亿,营业收入增长至8876.26亿。随后,SAIC的成绩开始持续下滑。2019年营业收入8265.3亿,同比下降6.53%,净利润256.03亿,同比下降28.90%;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7230.43亿元,同比下降12%,净利润204.31亿元,同比下降20.20%。

比下跌更严重的是,SAIC曾经的“盈利牛”,尤其是上汽大众,在“帕萨特”事件后日子不好过,面临安徽大众的竞争,这也降低了SAIC的股价预期。2020年,上汽大众为SAIC贡献了75%的净利润。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面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大众集团继续新增安徽大众,将成为大众SSP平台的本土生产基地,并计划在安徽大众工厂周边建设专属供应商园区。它还收购了合富电池供应商郭萱高科的战略股权,并成为其最大股东。随着安徽大众的不断努力,上汽大众显然有被边缘化的可能,甚至在SAIC奥迪的帮助下,其未来前景相当堪忧。毕竟大众在一汽大众持股40%,上汽大众持股50%,安徽大众持股75%以上。

虽然SAIC业绩基本符合预期,每股指数也在提升,但其主营业务“大而不强”,典型表现就是毛利率低。2020年,SAIC的营业收入集中在汽车制造业,为7230.43亿元,占比97.43%,毛利率仅为10.76%;其次是金融业,占190.9亿元,占比2.57%,毛利率75.27%。而且SAIC主营业务中的整车毛利率只有6.57%,不仅低于比亚迪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19.53%,长安的14.30%,也低于集团内部零部件22.43%,人工及其他28.87%,金融行业75.27%。

此外,SAIC的现金流能力显著恶化,这也降低了其股价预期。上半年财报显示,SAIC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94.60%,持续经营能力转为恶化。原因在于,面对车市调整、疫情影响等严峻挑战,SAIC加大了零售力度,持续消化库存。为满足贷款业务的资金需求,SAIC财务公司净现金同比减少314.55亿元。

近日,SAIC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份1.08亿股,占比0.93%,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投资者信心。但是,考虑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这几乎是杯水车薪。虽然有机构研究报告给出了30元的预期,但从过去一年多的走势来看,SAIC的股票似乎遭遇了20元的魔咒,短期内出现大涨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因为面对百年汽车变革,汽车行业的估值体系正在发生变化,而SAIC显然没有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

此前汽车制造业的估值一般是其毛利的6-7倍。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到来,硬件和制造的利润将保持合理但较低,车企估值向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靠拢,这是价值链延伸的必然结果。在资本市场上,“科技旅游公司”显然比“汽车公司”更有价值,而中国销量最大的SAIC也是商业模式最成熟的汽车大集团。在新四化下,实现大象转身并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和韦小立的市值远大于很多传统车企的原因。

目前,SAIC集团主要包括五大业务板块:整车、零部件、移动出行及服务、金融和国际运营。虽然其业务战略也在努力向科技公司转型,但新兴业务实际上并无突出亮点,仍属于传统车企范畴,很像一个“壳厂”。而且其运营过于依赖现有合资业务,独立业务增长缓慢。大象转身慢,缺乏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向科技公司转型滞后。

换个角度看,转型成功的传统车企,不仅在产业链上有深厚的技术储备,还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而且它们的科技属性与日俱增,开始在资本市场受到追捧。他们市值飙升,比如比亚迪和长城汽车,市值分别在7000亿和5000亿左右。未来能在资本市场竞争的车企,一定要有科技创新的能力,全球化的视野,同时布局全产业链。

在智能电力时代,所有车企都将获得重大重估,重估的尺度取决于技术和组织的深刻变革。综合来看,SAIC必须做出“脱胎换骨”的改变,从“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变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出行公司”,这样市值才能有更大的突破空。

百万购车补贴

大众汽车的营销为何如此成功?

不会吧,不管是哪一款都会有有需求的人,竞争越大,机遇越多,特斯拉也一直在努力,据了解,国产特斯拉还实现了返销出口。目前,3000多辆国产特斯拉将出口到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十余个欧洲国家。可能以后特斯拉还出出现更多的新型汽车,总之,我觉得社会是发展的,人们的需求是扩大的,有了挑战才有更好的发展啊!上海又一座超级汽车工厂诞生,也是超级值得人们期待的呢,没有买车的朋友真是要赶上好时候了,可以尽情的挑一挑了

先是市场进来的早,别人还没进来的时候搞合资。当年日系车其实口碑很好,开蓝鸟,皇冠(参数|),公爵王,被认为是有钱人,再往上就是大奔,但是老百姓能看到的车是桑塔纳,捷达(参数|)。因为进来的早,国内的合作者也是最强的,一汽是半个政府机构,上汽也是实力最强的。成功达成利益共同体。

其实,法国人进来的不晚,本田雅阁(参数|)和广汽合作也很热销,但是没有大众的强力合作伙伴。然后,你看到的官车都是奥迪,很长一个阶段,出租车都是桑塔纳(参数|)。老百姓能接触到的老司机,就是公车司机,出租车司机。他们的经验就是大众。然后政府关系密切,国家出台的政策都是有利于大众的,公车采购限制排量,排量税,消费税,新能源政策,日系处处吃亏。在真正汽车进入家庭的时候,中国的合作伙伴才知道什么是中国市场。

本土供应链,老平台降低成本,出中国人买得起的德国品牌汽车。公关什么铁皮厚,买车就给日本人送炮弹。其实已经是细枝末节了。钓鱼岛砸车这个事情其实影响很大,本来就处处被政策打击,被公关打击,日本政府作死搞钓鱼岛,日系车企一直到去年才开始一点点翻身。国际上,除了欧洲的壁垒,其他市场都是日系强势,用车时间长了,故障率的积累会逐渐引导消费,日系的路线不能说错。

但是在中国,日系的坚持未必合理,有什么市场就造什么车,今年丰田也开始上涡轮增压了,这就对了,消费税在这,你坚持自吸不是傻吗?消费者还在对品质不敏感的阶段,供应链你搞封闭高可靠性不是自己挡财路吗?学习德国人,找个研发成本摊完了的老旧平台,用国产的供应链压成本,出个中国专用低价车型不就行了。

文章标签: # 汽车 # 上海 #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