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购车指导 购车指导

小米汽车何时上市_小米汽车公司汽车发布时间线

tamoadmin 2024-07-01 人已围观

简介1.36氪独家 | 小米双线造车:控股公司智米科技筹备造车易车讯 近日,消息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米公司不会收购产线或采用代工生产的方式,大概率还是继续走自建工厂的路径,按照2024年量产的时间表,时间完全来得及。此外,10月中旬就可以完成小米工程样车的软件集成,随后开启各项测试。”此前,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的雷军声称:“不会再对外回应关于小米汽车的信息,仅会在官方渠道披露。”因此无法

1.36氪独家 | 小米双线造车:控股公司智米科技筹备造车

小米汽车何时上市_小米汽车公司汽车发布时间线

易车讯 近日,消息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米公司不会收购产线或采用代工生产的方式,大概率还是继续走自建工厂的路径,按照2024年量产的时间表,时间完全来得及。此外,10月中旬就可以完成小米工程样车的软件集成,随后开启各项测试。”此前,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的雷军声称:“不会再对外回应关于小米汽车的信息,仅会在官方渠道披露。”因此无法获得小米公司对此消息的评论。

在8月11日举行的2022雷军年度演讲上,雷军表示:“汽车工业各个板块都非常复杂,其中最复杂非自动驾驶莫属,同时自动驾驶也是智能电动汽车的决胜关键点,小米造车自动驾驶将采用全栈自研算法全力研发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的目标为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雷军表示,小米造车自动驾驶项目第一期研发投入33亿元,专属团队规模已超过500人。目前第一期规划140辆测试车将陆续在全国进行测试。现场大屏幕还公布了小米汽车自动驾驶测试车辆的测试视频。

从现场展示视频来看,小米当下的自动驾驶辅助技术,与其它智能车企已经公布的水平类似(比如无保护场景自动掉头、主动变道超车、自动驶入匝道、斑马线礼让行人、车辆召唤、自主代客泊车等),但这也只是开始,未来小米也会推出更强的自动驾驶系统,毕竟要在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不过,雷军说这是小米汽车500天的成果,这并不“准确”,因为视频展示的成果,绝非“从零起步”500天能实现的,而是基于小米去年收购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DeepMotion。

DeepMotion于2017年创立,被小米收购时,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积累,在收购之后成为小米自动驾驶团队的重要组成,自然也是基于之前的技术路线开展,包括小米也一直在自动驾驶领域投资,无论是黑芝麻还是禾赛科技等,也会成为小米自动驾驶技术的好帮手。?

小米下场造车,起点确实很高,尽管“年轻人第一辆车”可能不会在“10万以下”,但谁说年轻人就一定要“便宜”的车呢?

年轻人才是智能汽车的最核心的受众,或许雷军是想到了这一点,才决定以“智能”满足年轻人对于汽车的追求。

即便要做“便宜”的车型,在此基础之上做减法,并不难。

根据此前的爆料,雷军对小米汽车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只要在小米科技园办公,几乎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待在小米汽车单独所处的办公楼里,目前小米公司不少员工对此感到兴奋。

自2021年3月宣布造车以来,小米汽车动作频频,包括去年宣布小米汽车落户北京,项目将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将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

3月22日,小米集团发布2021年全年业绩称:“2021年3月宣布造车计划以来,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业务进展超预期。截至目前,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已超1000人,未来继续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拓展研发,预计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8月具体车型销量预计9月9日登陆易车App“销量榜”,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

36氪独家 | 小米双线造车:控股公司智米科技筹备造车

如何以有限成本做出独特辨识度的产品来,是小米面临的未来挑战。但在此之前,小米更需要操心团队、技术捏合、供应链组织的传统问题。

文/《 汽车 人》孟华

当前距离雷军宣布造车的“春季发布会”,已经过去120多天了。官方层面上没有太多消息。坊间对小米第一款车的描述、生产基地、代工体系,甚至“小米 汽车 ”的名字,三不五时就来个猜想,统统没有得到证实。

但是,无论IT圈还是 汽车 圈,向来没有绝对的秘密。从公开信息上,已经能略窥小米造车的“路线图”。

目前,对于“进入 汽车 业”的战略决策,雷军一锤定音,不存在争论,对造车这件事在官宣之前就开始进行了“一定力度”的投入。

对于“路线图”本身,内部仍在讨论中,可能会有一些内部争执和试错,外界总是知道得更晚。不过,实际路线很可能比想象的狭窄和可预见。

大概率依赖“新代工”体系

官宣之后,几个细节得到澄清:

第一点,小米 汽车 业务由雷军负责,一把手工程,而非王川;

第二点,是独立子公司,相当于挖了防火沟,方便外部融资,也与当前小米ICT业务分开;

第三点,10年内投资100亿美元,首期投资100亿人民币,相当克制。至少说明从一开始,小米一定是代工路线。车开始卖出两三年之后则不好说,如果建立了强大的正向现金流,也没准儿考虑自建产能。

不过,小米下场的逻辑之一,就是电动 汽车 产业链接近成熟。

此前的“蔚小理”,走的都是“魔改”代工厂模式。其中江淮还掏了23亿元,为蔚来新建代工厂。目前收回成本没有问题,但站在当时,这笔投资风险很大。如果采用海马或者力帆模式,风险就转移给委托方。

自建工厂的典型是威马。威马成立不到一年,就敲定了温州生产基地,但是建厂周期长达两年,威马产品节奏被后来小鹏、理想、零跑、哪吒等超过。

当然,节奏问题不能都赖自建产能导致的资金压占,但大规模固投肯定是原因之一。

现在,高举代工旗号的吉利、富士康、长城等,正在和首批客户合作。这批产品下线销量如何,决定了“新代工”能否顺利展开。就在这当口,小米进来了。这和当初介入手机和其他ICT业务的时机,如出一辙。

小米的行事作风,向来是以温和面目示人,实际下刀稳准狠。

团队架构还在组建中

这120多天,雷军团队其实没搞出什么大新闻。他们只干了几件事:参观访问、组建团队、研发先行、资本收购。

参观访问这种事,看似务虚,但若将其理解为提前拜会客户、供应商、潜在合作伙伴,务实的意味就大大强化。

这期间,雷军先后访问长安、上汽乘用车、东风、广汽、上汽通用五菱、长城等多家车企,以及宁德时代、博世上海等供应商,还与武汉经开区官员在午餐会上进行了短暂的交谈。

外界并不清楚,这些访问的重点,是观摩生产体系、拜访高管谈合作,还是看产品。眼下小米没有与这些接待方签下一个合作(哪怕只是框架)。这就意味着,在产能部署上,小米没做决策,还处于规划前期。所谓小米产能在合肥、武汉落地,现在还谈不上。

从团队搭建的速度也能看出来。在武汉、上海等地,小米释出多达数百个招聘岗位,但大多数都是技术岗,这很反常。

目前外界已知的小米 汽车 业务高管,包括人工智能部总经理叶航军、原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李肖爽、原参谋部副参谋长于锴,三人新职务尚未公开。如果造车业务大规模展开,不会只披露这几员干将。

从招聘的力度和范围看,小米 汽车 团队有一部分人选,由内部转岗得到,比例也不得而知。但是新业务不能只依赖现有的“自己人”,应无疑义。

团队搭建通常由业务拉动,将任务分解为多个方向,先罗致业务线高层(副总裁、总监等),然后自上而下,填实组织架构。

小米刚刚入局,即便代工,小米也无法回避传统造车流程,肯定需要真正造车业务流程的高级人才,把架构搭起来。这批高管,不管什么来头,大概率由雷军本人面试,甚至亲自物色。年底之前,这批高管纷纷到位后,就能更清楚地看出小米 汽车 业务的真实走向。

研发和投资先行

如今 汽车 业务团队的状况,也表明小米尚未展开具体造车业务,而采取了研发先行的策略。

作为实用主义者,小米没必要再开发一次车型平台。2015年后,小米陆续申请了一些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专利,但“三电”整合的技术储备,小米没有。

而智能化系统研发,是小米已有业务,组织架构大致齐全。小米正以“智能化”为突破点,在 汽车 终端智能和网络智能上大做文章。即先抓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研发,然后寻求合适的载体。

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研发的需求只是前奏。与其说小米抢占“智能化”高点,不如说从已有业务上着手,渐入式上手。

这样一来,小米造车的路数,和新势力以及传统造车企业都不同。

小米资本已经走在前面。6月份,小米旗下长江产业基金,领投了“纵目 科技 ”的D3轮。后者也成为了小米宣布造车后投资的首个 汽车 领域的企业。纵目 科技 称,通过本轮融资,有望在小米智能场景应用领域进行多维度合作。

成立已经8年的纵目 科技 ,是一家自动驾驶系统(ADS)和辅助驾驶系统(ADAS)技术和产品供应商,其客户包括一汽、长安、北汽、吉利和理想等。

同月,小米跟投了激光雷达创业企业“禾赛 科技 ”,后者正在研发固态激光雷达及其控制芯片。

7月,小米收购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DeepMotion(深动 科技 )。该公司开发全栈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包括感知系统、自主泊车技术等。

思路与挑战

按照小米如今的打法,第一辆车出来最快也得2023年底了,两年后的市场存在相当大的变数。

几乎所有传统 汽车 企业,都在新能源上发力赶场。特别是合资企业,正处于刚理顺供应链、产品发布的早期,产品力还未培育到位,与市场领先者有差距。即便不考虑传统 汽车 业务资源积累,也比小米快了两三年。

小米推进造车业务不紧不慢的样子,如果届时想立住脚,一定是非对称打法。特斯拉已经证明,尽管造车本身的能力不及传统车企,但把车做成移动终端,赋予其 科技 定义(自动驾驶、新能源、车机生态),就能吃 汽车 的饭,还能不断蚕食对方既得市场空间。

智能 汽车 不过是大一些、移动快一点的终端。作为活跃的移动终端和IoT设备生产商,小米自认没问题。传统造车四大工艺和供应链管理,自有代工方搞定。而且,代工厂已经纷纷推出车型平台,电子电气架构、机械结构、电池方案一应俱全。

智能 汽车 最重要的能力是算力。车机的传感器达到两位数,收集到的数据比手机多2-3个数量级,为此需要部署一个比手机更强大的算力平台。

已经有厂家规划了1000Tops,而特斯拉Model 3的FSD单芯片不过72Tops。虽然ADAS普遍拉胯,1000Tops眼下难以发挥,但无疑是未来的方向。到了高等级自动驾驶,再叠加5G,需要的算力将翻着跟头涨。云端算力的发展,不影响本地智能部署。这一点,手机也证明了。

期待小米短时间就整合好团队,推出成熟整车,是不切实际的。小米以智能技术入手,以“新代工”(类似ICT代工)为倚仗,没有太多融资紧迫感,做出产品没有大问题。

小米 汽车 的产品竞争力,一定是有别于现有对手的。问题在于,消费者是否买账。市调表明,大家对小米 汽车 的价位期待并不高。如果满足这部分要求,小米的技术成本就基本被锁定了。

如何以有限成本做出独特辨识度的产品来,是小米面临的未来挑战。但在此之前,小米更需要操心团队、技术捏合、供应链组织的传统问题。(文/《 汽车 人》孟华)版权声明本文系《 汽车 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 汽车 人》所有。

小米 汽车 之外,小米集团的另一支造车团队也在集结。

36氪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小米控股的生态链公司智米 科技 已加入造车大军,前通用泛亚的电动 汽车 项目负责人马永东加盟,负责智米的整车业务,同时,不少北汽的电子电气架构人员也在近期加入智米。

更能表明智米 科技 造车意向的是,有 汽车 设计公司已经在和智米接洽,对接整车设计工作。

“智米的造车方向也是乘用车,首款车是SUV。”消息人士向36氪透露,智米 科技 的造车业务目前与小米 汽车 保持独立,未看到小米行政体系对智米 科技 的明显支持。

智米 科技 是一家主营空调、空气净化器等产品的小米生态链公司。与其他小米生态链公司不一样,智米 科技 是小米的控股子公司,而其他生态链公司如石头 科技 、追觅 科技 等仅有小米的少量股权投资。

从工商信息可以看到,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持有北京智米超90%股权,拥有实际控制权。刘德是小米生态链发起人,经常代表小米集团在生态链公司中持股。消息人士告诉36氪,在小米公司内部专有的OA系统中,也能看到北京智米 科技 公司的人员体系。

针对上述信息,36氪向智米 科技 核心管理层求证,对方未立即回应。

今年3月末,小米集团宣布造车,计划10年投入100亿美元,首批投入100亿元。9月,小米 汽车 实体公司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北京,工厂也定在亦庄。

小米 汽车 团队扩张迅速,目前已经超500人,研发中心分布在北京、上海和武汉等地。据36氪了解,小米 汽车 的整车研发重心在上海,北京团队更偏重自动驾驶、座舱和供应链等。小米 汽车 的首款车会在2024年上半年推出。

虽然小米是全球头部手机公司,拥有资金、技术和人员等方面的积淀,但新造车浪潮早在2014年就已发起,如今突出重围的蔚来、小鹏 汽车 和理想 汽车 等,都已经建立起品牌认知和完整的产品研发体系。从小米 汽车 推出首款车的时间点来看,将会面临一场激烈竞争。

雷军显然也看到了这一局面,他的规划相当激进,第一款车第一年的销量就要达到10万台,这几乎是当下新造车公司耕耘3年的成绩。而小米 汽车 在推出第一款车后,此后三年还要保持每年推一款新车的节奏,总销量要达到百万台。

紧迫的造车进度,或许是小米布下智米 科技 这条造车线的出发点。消息人士向36氪分析,小米宣布造车后,吸引到的资源充沛,多线布局造车,或许可以平衡各方诉求,同时也在内部赛马,加快造车节奏。

但这同样也会是个挑战,荣耀从华为剥离出来以后,再次在国内市场赶超小米手机业务。雷军多线作战的风险又多了几分。

文章标签: # 小米 # 汽车 # 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