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购车建议 购车建议

保定汽车科技园的规划,保定汽车科技产业园氢能科研

tamoadmin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1.2022氢能源概念股龙头一览2.氢能源汽车概念股一览3.汽车人氢能产业可能爆发吗?4.全球氢能四种典型发展模式及启示5.长城旗下未势能源解读中国氢能产业 五大趋势助氢能社会发展沙龙品牌CEO 文飞自2020年底正式宣布成立之后,低调了大半年的长城汽车高端品牌“沙龙”又有了新消息。6月15日,沙龙品牌发布了一则《致沙龙新伙伴的一封信》。在这封公开信中,沙龙品牌CEO文飞对沙龙汽车的品牌理念、技术

1.2022氢能源概念股龙头一览

2.氢能源汽车概念股一览

3.汽车人氢能产业可能爆发吗?

4.全球氢能四种典型发展模式及启示

5.长城旗下未势能源解读中国氢能产业 五大趋势助氢能社会发展

保定汽车科技园的规划,保定汽车科技产业园氢能科研

沙龙品牌CEO 文飞

自2020年底正式宣布成立之后,低调了大半年的长城汽车高端品牌“沙龙”又有了新消息。

6月15日,沙龙品牌发布了一则《致沙龙新伙伴的一封信》。在这封公开信中,沙龙品牌CEO文飞对沙龙汽车的品牌理念、技术路线等进行了全面介绍。

从信中透露的内容来看,未来,沙龙品牌将采用“纯电+氢能”的技术路线,目标剑指“全球第一的氢电双能豪华品牌”。

而在品牌运作上,沙龙品牌也明确表示,其未来的发展定位于“以价值观驱动和用户价值共创为定位的汽车科技公司”。在依托于长城汽车实力背书的基础上,将进行完全独立的市场化运营。

剑指全球第一氢电双能豪华品牌

作为一个在传统车企集体发力高端新能源热潮中诞生的品牌,与吉利的极氪、长安的阿维塔、上汽的R、北汽的极狐品牌、东风的岚图等品牌大多选择纯电或纯电+增程式的技术路线不同,沙龙品牌“氢电双能”的技术路线选择,有些特立独行的意味。

在公开信中,沙龙将自己定位于“第一个将氢能战略落地,实现全品类氢能乘用车量产的品牌”。并明确表示“如果说特斯拉是全球第一的电动品牌,相信在不久的未来,SALOON将成为全球第一的氢电双能豪华品牌”。

作为长城汽车在高端新能源领域的最新布局,事实上,回顾沙龙品牌的发展,其发展路径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

在诞生之初,沙龙品牌也曾提出开发“高端智能电动”品牌的目标。而此次技术路线调整背后,长城对未来能源路线的判断,以及对自身氢能技术水平的自信可见一斑。

在今年3月底时,长城汽车曾在保定正式发布自己的氢能战略。这一战略涵盖“上游制氢-中游储氢-下游氢能产品”一体化供应链生态,车规级“氢动力系统”解决方案——氢柠技术,也在发布会上亮相。

而在5月份时,长城汽车又与中国石化在北京正式签署氢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双方将在氢能产业、氢能技术和氢能资本领域展开多项合作。可以说,长城在在整个氢能产业的上下游都有着较为完整的布局。

而在当下,除长城之外,鲜少有主流车企布局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可以说,在构建零碳社会正在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下,长城若能抢占先机,占领高地,沙龙的发展将不可限量。

更为重要的是,在各种高端新能源品牌层出不穷的当下,“氢电双能”的技术路线也让沙龙品牌拥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记忆点。而这一记忆点对于沙龙品牌知名度的打开,以及在融资过程中讲述更为丰富的故事,显然十分有利。

当然,与纯电动汽车相比,当下的氢能源汽车发展仍面临技术水平、市场需求、配套设施等方面的短板,如何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初出茅庐的沙龙仍然面临巨大考验。

定位科技公司+创业公司

除 “第一个将氢能战略落地,实现全品类氢能乘用车量产的品牌”这一特殊定位之外,在此次的公开信中,沙龙品牌还别强调,要将自己打造为“第一个以价值观驱动和用户价值共创为定位的汽车科技公司”,和“第一个拥有领军车企实力背书、但又完全独立市场化运营的创业公司”。

具体来说,在用户服务方面,沙龙一方面将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另一方面也会将尊重用户、与用户做朋友作为品牌打造的重点。

而在具体的品牌运营层面,沙龙表示,除整合长城在新能源平台、三电系统、氢能技术、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电子电器架构领域的技术能力之外,将完全采用互联网化的运营模式,独立研发、独立运营、独立融资。

这也意味着,沙龙在未来发展中,将把外界看重的传统车企的技术实力与互联网公司的灵活运营合二为一。

事实上,作为长城汽车旗下的全新高端品牌,沙龙品牌在诞生之初就采取了与哈弗、欧拉、长城皮卡,乃至WEY不同的策略。

例如,与整个长城以保定为中心不同,沙龙在成立之初就将总部设在了上海。虽然在近期,出于管理层面的思考,沙龙又将总部迁至北京,但从位置选择上,沙龙可谓打破了以往长城在人才吸引力方面的最大枷锁。

而在管理体制上,此前曾有沙龙内部员工透露,与长城的管理体系不同,“沙龙的组织架构扁平,它更强调协同办公,而非传统的科层制”。

从这一角度来看,灵活的体制也让沙龙品牌的未来发展值得更多期待。

写在最后:

就在几天前,当沙龙品牌正式决定将总部从上海迁至北京亦庄时,也曾引发不少质疑。

但事实上,从北京此前发布的政策与沙龙的定位来看,这里对于沙龙来说或许更为适合。

早在2020年9月,北京就曾正式宣布在大兴设立国际氢能示范区。今年4月,北京亿华通与丰田汽车公司合资成立的“华丰燃料电池有限公司”又在亦庄经开区正式落地。

而根据《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年前,北京计划培育5到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

而这些政策对于沙龙品牌的未来发展来说,都将会是有利支持。

此前,从有关报道来看,沙龙品牌的首款车型将于今年12月实现SOP(小批量试生产)。如今,随着产品策略及运营思路的逐渐清晰,特立独行的沙龙品牌能否有一个大有可为的未来,值得期待。

2022氢能源概念股龙头一览

企知道数据显示,国家电投氢能创新产业园位于北京市北京市延庆区(北京市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西康路26号),截止目前园区内共有企业1家,包括北玻电力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国家电投氢能创新产业园内企业有100%分布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如果您需要查看更多园区信息,建议您到企知道-免费查企业、查园区 》》》》》

氢能源汽车概念股一览

2022氢能源概念股龙头一览又一座城市参与到加氢站的运营行列之中,广州市首座加氢示范站于5月16日正式投入使用。而上证报记者获悉,除了近期已明确发文的安徽、四川等地外,山东和江苏也正酝酿出台政策支持包括加氢站在内的氢能产业发展。

业内人士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在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推进下,氢能行业发展提速已毫无疑问,预计今年市场将完成新增5000辆氢燃料电池车的目标。

产业链扶持政策在各地延伸

从去年开始,已有多个省市发布了氢能源产业规划。今年全国两会后,各地的参与速度明显加快。

如安徽六安近日发布《关于大力支持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对于加氢站的财政补贴最高不超过400万元。此前,广东佛山南海对区内新建成的单个加氢站最高补贴800万元。

上证报记者注意到,除了近期明确发文的安徽、四川等地外,山东和江苏也正酝酿出台政策支持包括加氢站在内的氢能产业发展。

“在国家明确释放发展氢能产业的信号后,有些省市多次专门考察了那些已有发展经验的城市,说明推动意愿非常强烈,比如山东和山西。而在地方政策中,对加氢站等的补贴就十分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地方补贴,不会受到补贴比例的限制。加之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补贴还不受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和退出的影响。”上述业内人士对上证报记者表示。

我国从2017年开始大力发展氢能产业,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已建及在建的加氢站达45座。预计到2025年,全国加氢站总数将达到300座。

除了加氢站,地方政府对整个氢能产业链的扶持也正在延伸。四川日前发布的《四川省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到,鼓励开展燃料电池货车示范运营,建设加氢示范站;支持替代燃料、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技术攻关,鼓励开发氢燃料等新能源专用发动机,优化动力总成系统匹配。

某行业研究员告诉记者,相较其他燃料,在纯电动和氢能源两个零排放技术方向上,燃料电池的优势是续航长、燃料补给快、自重轻等。因此,燃料电池系统在载货运输应用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从各地此前发布的政策可以看到,已经有城市在探讨燃料电池在货运行业的发展。

企业转型升级竞相布局

在政策的支持下,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参与氢能产业的发展。

鸿达兴业近日公告,子公司乌海化工在乌海市海南区海化工业园建设的第一座加氢站于日前成功投入使用,向氢燃料轿车、大巴车及工业车辆提供合格的氢气。据悉,这也是内蒙古建成的第一座加氢站,乌海化工还拟在乌海市再建设7座加氢站,相关准备工作正有序推进。

中泰股份5月中旬公布,随着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能源结构的升级调整,未来社会对氢能源需求将大幅增加。为积极推进公司在氢能源行业的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公司拟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杭州中泰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暂定名),注册资本3000万元,公司将以自有资金出资。

氢能产业也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选择。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在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目标的山东和正展开“能源革命”的山西,就有多家煤矿企业正在积极布局氢能产业。此外,多家液氢企业也正与几大能源集团合作,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问题之一就是成本,而氢气价格的约三分之二来自储运环节,发展液氢应用对储运成本的降低具有积极作用。

“目前,企业向氢能产业的进军可以说是‘络绎于途’。”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尤其是在如此明确且密集的政策推动下,包括加氢站在内的相关布局今年肯定会加快,预计今年市场新增5000辆氢燃料电池车的目标的完成也是没问题的。

河钢股份:盈利创新高,“差异化”环保政策将释放产量弹性

河钢股份000709

研究机构:广发证券分析师:李莎,陈潇撰写日期:2022-04-30

一、业绩:2018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99.6%、现金分红占比达29%,2022Q1盈利显著优于行业

2018年:公司产钢2680万吨、同比降0.45%。(1)营收增11.0%、收入结构向板材倾斜;(2)受累原材料价格上涨、在建工程转固,营业成本增9%至1037亿元;(3)有息负债规模稳定、但受累融资成本中枢上移,财务费用同比增19%至44亿元,销售费用同比增7%至11亿元,管理费用同比增6%至24亿元;(4)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清理减值损失同比明显减少致资产减值损失同比降84%至1.53亿元;(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99.6%至36亿元;(6)基本每股收益同比增88%至0.32元;(7)加权平均ROE为7.18%,同比增3.2PCT。2018年归母净利润创公司1997年上市以来新高。公司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元(含税),现金分红总额将达10.62亿元,占当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的比重为29%。

2022Q1:公司营收同比增17%至29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降1%至3.70亿元。根据Mysteel,螺纹钢、热卷和冷卷同比分别降35%、降44%和降62%,预计公司2022年盈利表现优于行业均值的原因或在于“差异化”错峰生产政策下产量同比增幅明显。

二、2022年计划:2022年公司计划产材2577万吨、与2018年实际产量2578万吨基本持平;考虑到环保政策由此前的“一刀切”切换至“差异化”限产,结合产能,我们判断2022年公司生产经营目标完成率或超100%。技术创新、提质增效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18-2020年的EPS分别为0.39、0.64、0.91元对应PE分别为32.34、19.94和14.01倍,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燃料电池等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三、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2-2021年EPS为0.26/0.27/0.30元,对应于2022年4月26日收盘价,对应的2022-2021年PE为12.75/12.17/11.11倍,对应的2022年的PB为0.63倍。公司作为国内第二大钢铁上市钢企,规模、技术、产品、优势显著,“差异化”环保政策对公司产能及产量的约束力减弱,公司产能或存提升弹性,估值将逐步修复;预计公司的PB估值或可修复至2016-2018年公司PB_LF估值中枢为0.79倍附近,对应的合理价值为4.13元/股,维持“买入”评级。

四、风险提示:宏观经济超预期下行;原材料价格超预期上涨侵蚀利润率;环保政策的不确定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低于预期。

美锦能源:一季报略超预期,氢能源值得长期期待

美锦能源000723

研究机构:安信证券分析师:周泰撰写日期:2022-04-11

事件:2022年4月9日,公司发布2022年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一季度净利润为3.6亿元-4.2亿元,同比增长9.97%-28.30%。

点评

收购富锦煤业,精煤产量增加:据公告,公司业绩同比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公司精煤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较大;二是公司2018年新收购的子公司对本期利润有所贡献。2018年公司已经完成对富锦煤业的收购(180万吨/年,100%权益),目前公司还下辖东于煤业、汾西太岳三个矿井,合计权益产能492万吨/年。下游23000Nm3/h焦炉煤气液化LNG项目已经投产,据公告,润锦化工利用焦炉煤气生产LNG联产合成氨尿素项目已经建成,液化天然气(LNG)装置权益规模为1.21亿Nm3/a,合成氨装置权益生产规模为18万吨,尿素装置权益生产规模为27万吨/年。煤-焦-气-化产业链全面贯通。焦炭方面,据数据,太原一级冶金焦一季度价格为1863.73元/吨,同比下降3.9%,因此一季度焦炭业绩同比微幅下滑,但二季度随着钢厂复产需求增加,焦炭价格有望抬升,公司业绩有望持续改善。

190台氢能汽车完成交付,2022年氢能汽车产量扩张明显:据公告,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佛山市飞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向佛山市顺德区鸿运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佛山市三水区国鸿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佛山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合计交付190辆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飞驰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能力为5000台/年,据公告,2022年飞驰汽车的经营目标是销售车辆1500-2000台,其中销售燃料电池车1000台。

公司具备完备的氢能源产业链预计氢能技术优势:公司拥有气源—加氢站-膜电极-燃料电池车完整的氢能源产业链:1)氢气气源:依托美锦能源产业优势,据公告,公司炼焦过程中焦炉煤气富含50%以上氢气,可以降低成本制氢,焦炉煤气经提纯后,可为华中、华东、华南地区的加氢站和氢燃料电池汽车输送原料氢,同时公司也在布局气站与加氢站。2)加氢站:公司控股的飞驰汽车目前有2座在运营的加氢站,另外还有4座加氢站在建。3)膜电极:公司参股了鸿基创能,目前鸿基创能膜电极项目竣工,预计2022年底开始规模化量产,2020年正式达产。鸿基创能将打破膜电极的海外垄断,并且他们研发的膜电极拥有低铂金催化剂载量、连续化生产工艺、高性能和长寿命等特点,成本也进一步降低。4)燃料电池车:据公告,2018年公司旗下飞驰汽车共销售氢燃料电池车360台,市占率23.58%。在此背景下公司氢能源车随着燃料电池汽车的“十城千辆工程”相关计划的推进与落实,有望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铅酸电池稳步发展,锂电业务注重差异化:公司是铅酸电池领域龙头企业之一,海外市场收入占比接近60%,随着国内外IDC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以及海外新兴市场基站建设的需求推动,公司传统铅酸电池业务预计将稳步发展。公司锂电池业务立足于储能、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等蓝海市场,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将受益于行业的快速发展。

燃料电池产业卡位布局,公司长期成长空间值得期待:公司将氢燃料电池作为未来的主攻发展方向,通过参股制氢设备生产商氢璞创能、投资建设武汉氢能产业园等方式,在氢能产业链已形成制氢、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整车运营等关键环节的卡位布局,公司拟打造氢能产业平台战略路径清晰。燃料电池车在满足新能源汽车清洁环保无排放的基本要求下,还具有充换气时间短、能量密度高等核心优势,在对充电时间焦虑和长距离行驶等场合与锂动力新能源车形成互补,叠加政策层面的扶持,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公司领先布局,长期成长空间值得期待。

卫星石化:中报预计高增长,轻烃裂解项目稳步推进

卫星石化002648

研究机构:光大证券分析师:裘孝锋,傅锴铭撰写日期:2022-04-25

事件:

4月18日,公司发布2022年一季报,2022Q1实现营业收入21.07亿元,同比+20%,实现归母净利润2.20亿元,同比+9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29亿元,同比+100%;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2.08亿元。

同时,公司公告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5.4-6.1亿元,同比+65%-87%;即2022Q2实现归母净利润3.2-3.9亿元。

点评:

丙烯酸盈利好于市场预期,C3扩产有序推进。受江苏安全检查(丙烯酸产能江苏省占比40%)和行业检修影响,4月丙烯酸及酯价格比3月底最低点上涨近千元,按照当前价格,我们估算公司丙烯酸及酯的净利在1000元/吨左右,公司年产销丙烯酸及酯70万吨以上,价格弹性巨大。2022Q1,丙烯酸盈利情况好于市场预期。其中PDH价差同比-538元/吨,环比-581元/吨;丙烷到聚丙烯价差同比-236元/吨,环比-549元/吨;丙烯酸价差同比+778元/吨,环比-194元/吨;丁酯和酸价差同比+270元/吨,环比+96元/吨。此外PDH一期和聚丙烯装置在1月份进行了年度检修,对一季度业绩略有影响。对2022Q2业绩保持乐观。丙烷价格在夏季预计有所调整,PDH价差有望回暖;而丙烯酸及酯盈利环比一季度将大幅上行,我们对公司2022Q2业绩环比增长保持乐观。公司预计2022Q2实现归母净利润3.2-3.9亿,同比环比均有50%以上增长。公司在C3上稳步扩张,22万吨双氧水项目于2018年8月投产,45万吨PDH二期项目已于2022年2月投产,PDH二期的顺利投产将保障公司2022年业绩增长。公司15万吨聚丙烯、6万吨SAP和36万吨丙烯酸及酯的扩产项目有序推进,将在2022年陆续建成。未来,公司将拥有从90万吨PDH到45万吨聚丙烯、81万吨丙烯酸和84万吨丙烯酸酯、15万吨SAP、22万吨双氧水的完整C3全产业链,在C3板块成本和竞争力具有显著优势。

长三角轻烃裂解龙头,积极布局氢能利用。卫星石化已在嘉兴建成年产90万吨PDH装置,子公司连云港石化在建400万吨烯烃综合利用项目。目前,PDH项目富余氢气3万吨/年,烯烃综合利用项目建成后将富余氢气约25万吨/年。公司地处长三角经济带,PDH项目紧邻上海、嘉兴嘉善,均在100公里范围内,上述城市均制定与发布了未来3-5年的加氢站建设规划。长三角氢走廊建设规划将为公司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充分发挥公司富余氢气的附加值,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我们认为化工副产集中式供氢+水电解分散式制氢是未来发展方向,PHD和乙烷裂解副产氢将是最具优势的副产氢源选择。

C2历史性机遇的先驱者,项目回报高值得期待。

我们认为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是公司未来3年最大的看点,卫星石化有望通过该项目实现在大型石化装置方面的弯道超车。目前中美贸易摩擦在产生积极的变化,公司项目的不确定性风险有望减少。项目进度方面,2018年3月公司完成乙烷采购协议与美国乙烷出口设施合资协议正式签约,实现原料供应保障。连云港乙烷储罐项目、码头项目已开工建设,各项工作按时间节点推进。

汽车人氢能产业可能爆发吗?

氢能源汽车概念股一览

氢能一种必备的资源,所以国内不少的企业都有氢能业务,那么做得比较好的国内氢能企业是哪几家呢?下面小编带来2氢能源汽车概念股一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带来参考。

2023年绿氢概念股龙头有哪些?

宝丰能源600989:

绿氢龙头股,2月21日消息,宝丰能源最新报15.860元。成交量46.55万手,总市值为1163.07亿元。

公司计划通过20年的时间,实现以新能源制取的“绿氢”替代原料煤制氢,以新能源制取的“绿氧”替代燃料煤制氧,使公司不受煤炭资源的制约。

隆基绿能601012:

绿氢龙头股,2月21日盘中消息,隆基绿能3日内股价下跌0.73%,最新报44.230元,成交额6301.91万元。

绿氢概念股其他的还有:

吉电股份000875:近5日吉电股份股价下跌3.6%,总市值下跌了5.86亿,当前市值为163.23亿元。2023年股价下跌-4.97%。公司拟以自有资金投资设立白城吉电绿电能源有限公司、大安吉电绿氢能源有限公司和新疆吉电能源有限公司3家全资子公司,注册资金均为5000万元。

粤水电002060:近5个交易日股价下跌3.39%,最高价为7.43元,总市值下跌了8.14亿。建设2个碳中和氢电产业园(风光绿氢制储运加产业园和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核心部件产业园);各方联合引进央企、地方国企、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氢能绿色金融服务平台,规划投资20亿元完善氢能产业金融服务体系;氢电发展规划将紧扣一体化、高标准分三年完成整体产业链落地,预计总投资168~188亿元,项目预计形成1万台(套)氢燃料电池模组、氢燃料电池重卡和公交环卫车辆等应用,并形成满足1万台氢燃料电池车辆所需制氢、加氢供给服务能力。

东华科技002140:近5日东华科技股价下跌6.55%,总市值下跌了5.03亿,当前市值为77.47亿元。2023年股价上涨14.67%。公司承接过制氢项目主要包括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气制氢以及水电解制氢等。在化石燃料及工业副产气等制氢方面,本公司曾承建沧州旭阳、荆门盈德、荆门石化、AP公司、圣奥化学、安庆曙光、山东方明等多个制氢项目,具有丰富的工程业绩。上述制氢项目的下游应用主要是氢气作为原料制备化学品。目前,在“双碳”背景下,化工项目配套建设水电解制氢装置是大势所趋。本公司正在积极关注并大力拓展此类“绿氢”工程业务。

东华能源002221:近5个交易日,东华能源期间整体下跌2.64%,最高价为9.43元,最低价为9.23元,总市值下跌了3.78亿。公司子公司江苏东华汽车能源有限公司与江苏港城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江苏东华港城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建成了江苏地区首个商业化运营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已为张家港15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辆提供加氢服务。

氢能源龙头股排名前十的股票一览表

1、隆基股份股票601012,最新股价88.03元,总市值4765.02亿元,近一年涨幅113.33%。公司于21年3月31日成立了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经营范围为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制造;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节能管理服务;新兴能源技术研发。鉴于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已经低于传统能源,公司将凭借自身的光伏技术,通过光伏制氢推动灰氢向绿氢的转变,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实现。21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158.54亿元,净利润250219.68万元,同比增长34.24%。

2、阳光电源股票300274,最新股价157.90元,总市值2300.28亿元,近一年涨幅701.12%。20年3月2日公司在互动平台称:公司成立了专门的氢能事业部,并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大功率PEM电解制氢装备的研究开发为核心,同时在先进PEM电解制氢技术、可再生能源与电解制氢融合、制氢系统优化等方面展开合作,目前公司已签订光伏制氢示范项目。21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33.47亿元,净利润38671.95万元,同比增长142.45%。

3、宝丰能源股票600989,最新股价17.16元,总市值1258.40亿元,近一年涨幅49.87%。20年4月20日公司在互动平台称:公司此次开工建设的一体化太阳能电解水制氢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制氢储能项目。项目主要包括新建20,000标方/小时电解水制氢装置及配套公辅设施和200MWp复合型光伏电站、宁东能源中心示范站(含2000公斤/日加氢、10000标立/日加气、10000吨/年加油、8个充电桩)1座,1000公斤/日加氢站1座(银川),并将企业现有的两座油气共建站改造成油、气、氢共建示范站。21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49.79亿元,净利润172787.97万元,同比增长110.25%。

4、天合光能股票688599,最新股价48.83元,总市值1009.82亿元,近一年涨幅200.86%。公司在17年便开展了氢能领域研发布局。近年来,公司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在光伏电解水制氢,氢储运,氢能的综合应用等方面逐步形成知识积累,并在氢能产业布局及商业化推广方面迅速推进。21年公司会积极推动首个光伏制氢和氢储运的示范项目落地。21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85.22亿元,净利润23021.35万元,同比增长50.50%。

5、上海电气股票601727,最新股价4.13元,总市值572.96亿元,近一年跌幅-26.09%。在氢能领域,上海电气利用现有能源装备的制造优势,发挥现有新能源装备等相关产业的协同优势,发展绿色氢能装备产业,积极开展制氢、加氢及氢能应用等系统示范。目标将通过技术研发快速掌握绿氢制备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核心设备制造能力。21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254.15亿元,净利润66148.10万元,同比增长482.68%。

6、金发科技股票600143,最新股价20.09元,总市值517.04亿元,近一年涨幅19.73%。公司现拥有富氢产能2.5万吨,并建设氢气提纯装置,积极拓展工业高纯氢市场,已与园区内外多家企业在高纯氢气项目展开合作。21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90.57亿元,净利润76452.88万元,同比增长438.79%。

7、美锦能源股票000723,最新股价11.94元,总市值510.34亿元,近一年涨幅82.85%。公司在京津冀、山东、渤海湾、大湾区等地都有差异化布局。在京津冀地区,公司主要围绕氢气的制、储、运、加全产业链为主线展开布局。如公司参股的北京环宇京辉京城气体有限公司,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氢气生产厂家之一,是北京市唯一具备合格资质氢能生产厂家,唯一一家集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并具备完整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21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37.56亿元,净利润63651.80万元,同比增长1181.31%。

8、新奥股份股票600803,最新股价16.56元,总市值471.27亿元,近一年涨幅34.63%。公司控股子公司新能能源20万吨/年稳定轻烃项目LNG装置打通催化气化、加氢气化两项核心煤气化技术工艺流程,并于18年12月投料试车并产出合格产品。21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258.49亿元,净利润60251.00万元,同比增长98.47%。

9、君正集团股票601216,最新股价4.83元,总市值407.56亿元,近一年跌幅-52.23%。公司参股的氢阳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氢能行业的先行者,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液体有机储氢技术的商业化与应用的企业,该公司始终专注于常温常压液体有机储氢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致力于开发出更加安全高效的氢能储运方案,在液体有机储氢及相关配套技术、高温燃料电池开发等领域具有明显技术优势。21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40.75亿元,净利润110443.23万元,同比增长75.54%。

10、新天绿能股票600956,最新股价13.59元,总市值339.79亿元,近一年涨幅31.32%。20年7月22日互动平台回复:公司目前在张家口有一个风电制氢示范项目已基本建成,同时,公司仍在积极探索制氢及氢能利用的相关技术储备。21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52.97亿元,净利润90136.64万元,同比增长49.17%。

氢能源龙头股

一、中国石化

在中国十大氢能企业中中国石化成于1998年的北京,是一家超大型的石油石化企业,自创办后品牌在多个体系上不断的完善,氢能产业方面的业务主要包含氢装置产氢、炼油重整副产氢等等。

二、东华能源

东华能源始建于1996年,是我国华东地区大型的丙烷和丁烷供应商,同时业务还涉及到了清洁能源、新材料产业等等,目前企业正在朝着更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着。

三、金能科技

金能科技创于04年,是一家资源综合利用型的企业,拥有的相关业务不少,所获专业技术更是不少,旗下的氢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在全球都是有着很高知名度的。

四、国家能源集团

国家能源集团成立于1995年,作为极具规模的煤炭生产商和再生能源生产企业的它近年来实力可谓是相当的雄厚,目前已经形成了八大产业板块,尤其在氢能源产业上有很大的优势。

五、华昌化工

华昌化工始建于1979年,最初是一家专业从事氨、尿素等产品研发的企业,后来企业慢慢进行变革形成了完善的煤化工、盐化工等多产业格局。

六、美锦能源

在中国十大氢能企业中美锦能源成于1992年,主要从事煤炭和焦化的生产和销售,它拥有全国最大的且独立的商品焦炭生产基地之一,氢气产业相对来说是公司的副业。

七、巨正源股份

巨正源股份公司成于1999年,是家业务涵盖到了成品油及化工品贸易、燃油等领域的企业,据统计近些年公司的产氢能力已经达到了近三万吨左右。

八、滨化股份

滨化股份是家实力很雄厚的集团,有着将近五十多年的烧碱和环氧丙烷生产技术及经验,随着产业不断的多元化,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在急速的提升。

九、鸿达兴业

鸿达兴业公司创于04年,所涵盖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公司也是一直致力于氢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致力于将自身的氢能产业做到最好。

十、卫星石化

在中国十大氢能企业中卫星石化位于我国的浙江省,旗下业务不少,一直以来公司下的氢能源业务及相关的技术可都是得到了权威机构一致认可的。

氢能源汽车概念股

1、泰山石油000554:盘后最新消息,收盘报:5.61元,成交金额:4245.1万元,年初至今涨幅:1.44%。产品名称:汽油、柴油、天然气。

2、美锦能源000723:盘后最新消息,收盘报:7.8元,成交金额:13873.93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入:?-4909万元。主营业务:焦化厂、煤矿、煤层气的开发、投资,批发零售焦炭、金属材料、建材、日用杂品、劳保用品、煤炭、焦炭、煤矸石、金属镁、铁矿粉、生铁的加工与销售,煤炭开采与销售业务。

3、冰轮环境000811:5月12日盘后最新消息,收盘报:14.75元,涨幅:-2.06%,摔手率:1.18%,市盈率(动):25.55,成交金额:13079.3万元,年初至今涨幅:32.89%,近期指标提示MACD金叉。2023年度报告:每股收益:0.57元,营业收入:610167.19万元,营业收入同比:13.34%,净利润:42581.57万元,净利润同比:41.54%,每股净资产:0.00元,净资产收益率:9.15%,每股现金流量:0.00元,毛利率:22.07%,分配方案:10派2,批露日期:2023-04-13。

4、瀚蓝环境600323:盘后最新消息,收盘报:19.94元,成交金额:6465.16万元,年初至今涨幅:8.01%。机构评级:目标价:26.77,最新评级:买入,评级日期:2023-06-20。

5、申能股份600642:5月12日盘后最新消息,收盘报:7.26元,涨幅:3.71%,摔手率:1.12%,市盈率(动):12.14,成交金额:39563.91万元,年初至今涨幅:32.24%,近期指标提示KDJ死叉。经营范围:电力建设,能源、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及相关项目,与能源建设相关的原材料、高新技术和出口创汇项目的开发,投资和经营。

6、东方电气600875:5月12日盘后最新消息,收盘报:17.96元,涨幅:-1.26%,摔手率:0.54%,市盈率(动):13.74,成交金额:19836.59万元,年初至今涨幅:-14.55%,近期指标提示----。公司亮点:全球最大的发电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和电站工程承包特大型企业之一。

氢能源汽车概念股

海马汽车(000572):

公司于海口的首座制氢加氢一体化站已启动建设,预计将于21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司第三代氢燃料电池汽车正在研发中,争取在2025年前分批投入约2000台氢能源汽车在海南岛进行示范运营。

3月10日消息,海马汽车开盘报价5.78元,收盘于5.580元,跌4.78%。今年来涨幅上涨12.19%,市盈率82.18。

3月10日消息,海马汽车主力资金净流出3628.2万元,超大单资金净流出3275.5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入2184.29万元。

ST金鸿(000669):

与中国华能轻能院合作,重点通过在张家口地区开展制氢加氢站建设、移动加氢车项目研制。

3月10日消息,ST金鸿最新报2.110元,涨1.44%。成交量671.83万手,总市值为14.36亿元。

雄韬股份(002733):

公司发展有望再上新台阶,公司落户大同期间,建成首座加氢站并制氢加氢57000公斤、年产能1万套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线,上线自主运营50辆氢燃料公交,累计运营120万公里。

3月10日消息,雄韬股份7日内股价下跌1.46%,截至下午3点收盘,该股报18.480元,跌2.01%,总市值为71亿元。

3月10日消息,资金净流出658.11万元,超大单净流入242.73万元,成交金额1.46亿元。

全球氢能四种典型发展模式及启示

虽然氢的产业链条漫长,但只要车载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让普通消费者用起来“合算”,氢产业爆发,是水到渠成的事,其猛烈程度可能超过电动。剩下的疑问,就在于我们何时实现“单点技术”突破。

文/《汽车人》黄耀鹏

长期以来,舆论有一种错觉,即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汽车使用什么能源,可以无须押注一门。电能、氢能、甲醇,甚至太阳能,都可以尝试。但到了产业化阶段,无论市场资源还是政府支持的行政和财政资源,都只能选择一个重点,那就是电动。

中国氢能汽车的产业化状况,大致相当于2006年的电动,处于“前产业化”阶段,即主要技术瓶颈貌似打通(且不论是否掌握在中国人手里),但成本尚未降到商用化水平。

始于理想主义

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能源狂想者的年代。当时的人们,不但觉得受控核聚变近在眼前,而且也相中了氢能的高热值、无污染属性。那时距离“第一次石油危机”还有几年,能源紧迫感并不强,能源理想主义一度占据了上风。

后来各工业国财政支持的氢能源研究,很快就搁浅。原因很简单,这条科技攀爬路线过于陡峭。制氢最容易(虽然并不环保),储、运、加注、使用(燃料电池),都有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

业内领先的丰田,在1992年以“兴趣小组”的轻投入方式开始氢能源研究,直到2014年?Mirai上市,中间几经起伏,但大体上建立起氢产业链。但是,整个链条,除了制氢环节,一直到终端使用,都需要不间断地提供补贴才能维持,这就限制了使用规模。反过来,规模小又使成本难以降低。

虽然丰田早就开始卖力向外推介,并一度开放有条件专利授权,但迄今为止,成果寥寥。如果将规模从岛国搬到大陆国家,基于目前技术手段,成本合理性遭到严重质疑。

政策驱动市场

当前,中国政府监管部门的态度,倾向于开放合作研发技术,但不急于规模化生产,更不急于到处上马。没有知识产权,只是把国外进口技术引进来组装,意义不大。

这里面透露了两层意思:一是对单纯技术引进不感兴趣;二是当前技术还不成熟,不能产生经济效益。

不可否认,目前氢能源市场仍处于政策驱动阶段。单是今年上半年,国家就密集出台政策指导。

3月17日,发改委、司法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其中提到要研究制定氢能发展的标准规划和支持政策。

3月23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指出,将氢能列入2020年重点专项,拟在氢能、太阳能、风能、可再生能源等技术方向启动14-28个项目,计划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6.06亿元。

4月28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到力争通过4年左右时间,建立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形成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目前,上海、青岛、重庆等十几个地方政府都出台了氢能支持政策,目前在氢产业资源上,形成了竞争态势。可以想见,这些项目,不会都走到投产这一步。

开放与自研

氢产业链,日本无疑走在前面,日本已经将氢产业置于国家战略层面,同时还提出率先建立“氢社会”的愿景。日企掌握了全套氢产业链相关知识产权。我国监管部门仍希望开展对外合作,不搞闭门造车。

在《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中,从上游制、储、运,到加氢站、燃料电池系统,再到下游的氢能汽车,氢产业全链纳入鼓励外商投资的范畴,开放的态度非常明确。

如果外资进来投资,利用先发优势建立全链条生产能力,中企掌握知识产权的道路,将重演当年汽车引进的历史。如今,可没有另一个40年供慢慢积累。技术进化在加速,汽车产业因此变化剧烈。技术领先将构成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大的碾压优势。所以,让中企投入研发,自己掌握技术,成为首要选择。

《目录》明确提出,选择一部分城市围绕燃料电池进行技术攻关,形成“布局合理、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的发展模式”。说白了,就是要自建产业链。“以奖代补”和央地财政支持,将为中企在“技术幼稚期”提供保护。

动力电池的白名单政策,就生动地演绎了如何在初期保护自研积极性。

内外资热情高涨

这与外资引入不矛盾,在初期需要引入外脑和外资进行基础性启发工作。8月20日,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丰田、亿华通、一汽、东风、广汽、北汽等企业的合作,在6月份就已开始。

合作模式仍是“技术换市场”。合资公司采用丰田电堆技术,亿华通进行整合,提供给一汽等车企使用。

和燃油车时代相比,如今中外技术差距有所缩小,不是一穷二白等着外企“填喂”。同时外企不再受合资束缚,可以组建独资企业,从事某个环节的氢能事业。

目前,进入国内氢能市场的外企已经超过40家,所有产业链环节,都有企业投资。燃料电池、氢气储运等中国技术薄弱环节,投资比较集中。

譬如美国PDC机械公司,擅长高压氢气压缩机组,与戈尔公司展开竞争。后者在去年与东方电气(成都)氢燃料电池公司签署合作,双方拿出了加氢站+燃料电池大巴的中下游解决方案。这家东方电气公司的子公司生产的燃料电池大巴,已经运行40万公里。

显然,外企在深化氢能市场的全链布局。如果说在燃料电池乘用/商用车上,中外企还能较量一番的话,那么在氢能基础设施上,外企的技术优势难以匹敌。中企当前必须以合资、合作方式介入,当好学生,逐渐积累自身技术。

和外资的热情相比有过之无不及,目前国内对氢领域的投资呈现井喷状态。今年上半年,尽管有疫情影响,但与燃料电池相关的企业,新增了近200家。其实去年走高趋势已经变得明显,2019年氢能产业投资超过2000亿元,单笔最大投资100亿元。

不过,这些投资大多用来营建氢产业园,目前在建、规划氢能产业园超过35个(截至2020年上半年)。这也反映了我们即将迈入产业化早期阶段。

产业循环未启动的原?

2019年燃料电池车产销量分别为3018辆、2737辆,大多都是商用车。今年有望增加到5000辆左右。

现在,产业氛围有了、投资热情有了,产业链正处在构成阶段。但是一旦把财政支持抽走,立刻不灵了。一座35MPa加氢站投资成本2000万-2500万元,比加油站高一个数量级,政府补贴其中20%。每天加注400辆车才能收支平衡,如今所有加氢站都在亏损运营。

而上游也不乐观。根据《中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19数据,化石能源重整制、工业副产品,占据了氢生产的绝大部分。最环保但最耗能的电解水制氢,只占3%。可见,在氢的生产环节,碳排问题仍然严重。

当前,我国燃料电池的整体产能已高达15万块/年,但放空严重,导致零部件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用隔膜厂家的话说,“开工一小时全年订单就完成了”。

既然上游环保问题尚未有更好手段,中游无法盈利,下游产能又没有铺开,整个产业的自循环就难以启动。

审视如今的技术水平,氢产业远非完美。目前常用的6种车载储氢手段,甲醇储氢质量分数最高,但热重整后氢能必然损失。而惟一的量产乘用车Mirai采用高压储氢,这也是丰田惟一推荐的方式。70MPa氢罐,复合材料+铝内胆+碳纤维外部缠绕,成本很高,不但气体逸出无法避免,而且关键在于,其碳纤维材料技术,掌握在东丽等日企手里。

事实上,氢燃烧热值虽高,但按照能量密度来看,不及汽油的50%。无法高密度载运氢能,消费者也就无法单纯凭借环保理想,甘愿在经济上吃亏。

因此有人认为,将氢作为终极能源而大规模投入的企业,最终会血本无归。

现有技术缺陷,导致商用成本不合理,产业不人为揠苗助长,是明智的。“点错科技树”的结论,不论正确与否,其论证是建立在静态技术上。而技术进步的速度,我们无法预料。

虽然氢的产业链条漫长,但只要车载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让普通消费者用起来“合算”,氢产业爆发,是水到渠成的事,其猛烈程度可能超过电动。剩下的疑问,就在于我们何时实现“单点技术”突破。(文/《汽车人》黄耀鹏,部分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长城旗下未势能源解读中国氢能产业 五大趋势助氢能社会发展

文/熊华文 符冠云,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环境保护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四种典型模式,即以德国为代表的“深度减碳重要工具”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制高点”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模式和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资源出口创汇新增长点”模式。我国在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参考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明确“初心”与“使命”、目标与路径,以推进能源革命为出发点,构建“大氢能”应用场景,统筹推进氢能产业技术与市场、供应与需求的协调发展。

氢能作为二次能源, 具有来源广泛、适应大范围储能、用途广泛、能量密度大等多种优势。随着氢能产业的兴起, 全球迎来“氢能 社会 ” 发展热潮,欧盟、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经济体和国家均出台相关政策,将发展氢能产业提升到国家(地区)战略高度,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启动,全球氢能产业市场格局进一步扩大。对我国而言,加快发展氢能产业,也有现实而迫切的意义。具体来看, 发展氢能产业是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是促进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超前布局先导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2019年是我国氢能发展的创新之年,“理想照进现实”特点明显— 战略共识基本成形, 探索 的步伐正在加快, 先进理念、技术、模式层出不穷。超过30个地方政府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实施方案/ 行动计划,相关的“氢能产业园”“氢能小镇”“氢谷”项目涉及总投资额多达数千亿元,氢燃料电池 汽车 规划推广数量超过10万辆,加氢站建设规划超过500座。我国在加快发展氢能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广泛参考借鉴国际经验。我们认为,对于国际经验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政策、措施和行动的简单总结及归纳层面,而应该深入分析各国发展氢能背后的初衷、动机、利益格局等内容。在充分了解各国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现实需要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找到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模式与政策措施之间的逻辑关系。换言之,不止要看“做了什么”,更要研究“为什么做”“做了有什么好处”等深层次问题。

从不同国家发展氢能产业的出发点、侧重点、着力点等方面看, 全球各国实践大致可总结为四大类型,本文称之为四种典型模式,即把氢能作为深度脱碳的重要工具的德国模式(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做法类似);把氢能作为新兴产业制高点的日本模式(韩国做法类似);把氢能作为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的美国模式( 加拿大做法类似) 以及把氢能作为资源出口创汇新增长点的澳大利亚模式( 新西兰、俄罗斯等国做法类似)。

德国模式:推动深度脱碳,促进能源转型

德国能源转型近年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首先,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稳步提升,维护电力系统稳定性成为其头等挑战。2019年德国部分地区出现了电力供应中断事故,暴露出其储能和调度能力不足的短板。其次,为提升电力系统供应能力,德国增加了天然气发电,但由此需要从俄罗斯等国家进口更多天然气,导致能源对外依存度提升。最后, 能源转型使带来能源价格走高,能源转型面临越来越多的争议。与能源转型陷入困境一脉相承的问题是碳减排进展不如预期。德国政府已经提出了2030年比1990年减排55%的中期目标和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然而自2015年以来碳排放量不降反升,2018年在暖冬的帮助下才实现了“转跌”。传统减排路径边际效益递减,急需开辟新途径,挖掘更多减碳潜力。

发展氢能可助力大规模消纳可再生能源,并实现“难以减排领域”的深度脱碳。电解水制氢技术发展迅速,规模提高、响应能力增强、成本下降,使其有望成为大规模消纳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手段。在区域电力冗余时,通过电解水制氢将多余电力转化为氢气并储存起来,从而减少“弃风能”“弃光能”“弃水能”等现象,降低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对于电力系统的冲击。与此同时,氢能具有高能量密度(质量密度)、电化学活性和还原剂属性, 能够在各种应用领域扮演“万金油”角色,对“难以减排领域”的化石能源进行规模化替代,实现深度脱碳目标。

围绕深度脱碳和促进能源转型,德国创新提出了电力多元化转换(Power-to-X)理念,致力于 探索 氢能的综合应用。具体而言,在氢气生产端,利用可再生电力能源电解水制取低碳氢燃料,从而构建规模化绿色氢气供应体系。在氢气应用端,将绿色氢气用于天然气掺氢、分布式燃料电池发电或供热、氢能炼钢、化工、氢燃料电池 汽车 等多个领域。现阶段,德国政府与荷兰等国正在开展深度合作,重点推广天然气管道掺氢,构建氢气天然气混合燃气(HCNG) 供应网络。其中,依托西门子等公司在燃气轮机方面的技术优势, 已开展了若干天然气掺氢发电、供热等示范项目。截至2019年年底,德国已有在建和运行的“P to G”(可再生能源制氢 天然气管道掺氢)示范项目50个,总装机容量超过55MW。此外,蒂森克虏伯集团已开展氢能炼钢示范项目,预计到2022年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日本模式:保障能源安全,巩固产业基础

日本能源安全形势严峻,急需优化能源进口格局和渠道。日本的能源结构高度倚重石油和天然气,二者占能源消费比重高达2/3,因为国内能源资源比较匮乏,95%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都需要进口。能源地缘政治局势日趋复杂,断供风险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再加上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都会给日本能源安全甚至经济安全带来冲击。2011年福岛核事故之后,日本核电发展遇到越来越多的阻力,如果实现本土“弃核”,意味着能源对外依赖程度还要提升。因此,日本迫切需要在当前能源消费格局中开辟新的“阵地”,寻找能源安全的缓冲区和减压阀,摆脱其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发展氢能可提升能源安全水平、分化能源供应中断及价格波动风险。日本未来消费的氢能虽然仍需要从海外进口, 但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与中东、北非等传统油气来源地区形成了空间分离,进而分化了地缘政治风险。同时,石油和天然气在价格上有较高的关联度,两者仍然属于“一个篮子里的鸡蛋”。而氢能来源广泛,价格与油气的关联度不高,增加氢能进口和消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化油气价格同向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此外,氢能还能够提升本国的能源安全水平。日本是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能源供应中断情况经常发生。氢燃料电池 汽车 、家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组件等设备在充满氢气或其他燃料的情况下,可维持一个家庭1 2天的正常能源供应。氢能终端设备的普及,还可以为日本减灾工作作出贡献。

日本氢能基本战略聚焦于车用和家用领域的应用,是产业和技术发展的必然延伸。日本在技术、材料、设备等方面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尤其是已基本打通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经过多年耕耘,日本已在氢能领域打造出一批“隐形冠军”,如东丽公司的碳纤维、川崎重工的液氢储运技术和装备等。据统计,日本在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拥有的优先权专利占全球的50%以上,并在多个关键技术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专利技术既是日本的“保护网”,也是其他国家的“天花板”。推广氢燃料电池 汽车 和家用燃料电池设备,一方面,可将过往的投入在市场上变现、获取现金流,另一方面,还能及时获取信息反馈,完善技术和设备,由此形成了“技术促产业、产业促市场、市场促技术”的良性循环和正向反馈。

美国模式:储备战略技术,缓推实际应用

美国氢能发展经历“ 两起两落”,但将氢能视为重要战略技术储备的工作思路一直没有改变。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就将氢能视为实现能源独立的重要技术路线,密集开展了若干行动和项目, 但热度随着石油危机影响的消退而降温。2000年前后氢能迎来了第二个发展浪潮。2002年美国能源部(DOE)发布了《国家氢能路线图》,构建了氢能中长期愿景,启动了一批大型科研和示范项目,但后因页岩气革命和金融危机的冲击,路线图被搁置,不过联邦政府对氢能相关的研发支持延续至今。

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能源部每年为氢能和燃料电池提供的支持资金从约1亿美元到2.8亿美元不等,根据2019年年底参议院、众议院通过的财政拨款法案,2020年支持资金为1.5 亿美元。总体来看,在近50年的时间里,尽管有起伏,但联邦政府将氢能视为重要战略技术储备的工作思路一直没有改变,持续鼓励 科技 研发使得美国能够保持在全球氢能技术的第一梯队。

页岩气革命是美国氢能发展战略被搁置的最主要原因。凭借具有经济、清洁、低碳优势的页岩气,美国已逐步实现能源独立和转型,而页岩气和氢能在应用端存在较多重合,对氢能形成了巨大的挤出效应。加州燃料电池合作伙伴组织(CaFCP)的数据显示,美国的氢燃料电池 汽车 市场已陷入停滞状态,在2019年甚至出现了12%的下滑,发展势头已被日韩、中国赶超。

澳大利亚模式:拓宽出口渠道,推动氢气贸易

澳大利亚一直是全球最主要的资源出口国,同时资源出口也是其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根据澳大利亚联邦矿产资源部发布的数据,2019年资源出口直接贡献了该国GDP增长的1/3 以上。但传统的“三大件”(煤炭、液化天然气、铁矿石)出口已现颓势。在煤炭方面,长期以来澳大利亚在全球煤炭贸易中占比超过1/3, 主要目标市场集中在东北亚地区,然而近几年中、日、韩相继开展减煤控煤行动,煤炭出口前景暗淡。在铁矿石方面,中国买走了60%以上的澳大利亚出口铁矿石,而中国钢铁产量进入峰值平台、电炉钢比重提升,这都将拉低其对铁矿石的需求;在液化天然气(LNG)方面,尽管市场需求增长潜力仍然可观,但由于国际油价暴跌,LNG出口创汇能力也被大幅削弱。据世界天然气网站分析, 未来五年内澳大利亚LNG出口收入将持续收缩。

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考虑,澳大利亚政府急需找准新兴市场需求,拓宽出口渠道。2019年11月,澳大利亚政府发布了《国家氢能战略》,确定了15大发展目标、57项联合行动,力争到2030年成为全球氢能产业的主要参与者。打造全球氢气供应基地是澳大利亚发展氢能的重要战略目标。澳大利亚正积极推动与日、韩等国的氢气贸易,签订氢气供应协议,同时与相关企业开展联合技术创新,完善氢能供应链,扩大供应能力、降低成本。

如澳大利亚政府与氢能供应链技术研究协会(HySTRA,由川崎、岩谷、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和壳牌石油日本分公司组成)合作组成联合技术研究组,开展褐煤制氢、氢气长距离输送、液氢储运等一系列试点项目。2019年年底川崎重工首艘液氢运输船下水,补齐了澳大利亚和日本氢气供应链最后一块拼图。这种“贸易 技术创新”一体化模式调动了各参与方的积极性,澳方可实现本国氢气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川崎等企业能够获得成本更低的氢气,技术研发团队获得了宝贵的试验田。

值得一提的是, 澳大利亚提出的低碳氢能,既包括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也包括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 制氢( 碳捕捉) 与储运技术。虽然化石能源制氢备受争议,但正是在煤炭出口增长乏力背景下的现实选择。

对我国的启示:明确氢能“协同互补”定位,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

每个国家发展氢能产业都有其“初心”和“使命”。德国模式将氢能视为手段,即发展氢能是为了破解能源转型和深度脱碳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日本模式将氢能视为目的, 即发展氢能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和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迎合技术在市场变现中的强烈诉求;美国模式将氢能视为备选,即氢能只是众多能源解决方案中的一种,氢能发展与否,取决于其技术进步、成本下降等因素;澳大利亚模式将氢能视为产品,即乘着全球刮起的“氢风”,积极扩展出口产品结构,获取更多收益。

从上述对全球氢能发展四种典型模式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各国发展氢能产业均有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均考虑了各自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现实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大多遵循了战略上积极、战术上稳健,坚守发展初衷、不盲从、不冒进的推进策略。当前,我国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氢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我国发展氢能产业的“初心”与“使命”、目标与路径等问题。参考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本文提出我国氢能产业战略定位及发展导向等方面的三点建议。

一是明确产业定位,发挥氢能在现代能源系统中的载体和媒介作用。 国家《能源统计报表制度》已将氢气纳入能源统计,明确了氢能的能源属性,氢能即将成为能源系统的新成员,其发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能源革命的总体要求。需要认清的是,我国拥有多个与氢能存在替代关系的能源解决方案,因此氢能并非我国的必选项,而是备选项和优选项。因此,应从我国能源系统的核心问题出发,找准切入点,选择融入能源系统的合适路径。应利用氢能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其在可再生能源消纳、增强能源系统灵活性与智能性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与既有的各种能源品种互动,最终促进能源革命战略的深入实施。

二是提升认识视角,逐步构建绿色低碳的多元化应用场景。 2018年以来出现的各地区扎堆造车情况,既源于对氢燃料电池 汽车 发展前景认知过于乐观,又源于对氢能认识的局限。事实上,我国的氢能技术储备不足、产业根基不牢固,地区间差异非常明显,绝大多数地区都不具备将技术装备推向市场变现的能力和条件。而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格局之下,我国已经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愿景,“难以减排领域”的深度脱碳将成为未来我国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因此,应统筹经济效益、节能减碳和产业发展等因素,利用氢能具有的“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灵活智慧的能源载体、绿色低碳的工业原料”三重特点,逐步构建在交通、储能、工业、建筑等领域的多元化应用场景。

三是加强统筹协调,推动技术与市场、供应与需求“齐步走”。 氢能和燃料电池集尖端材料、先进工艺、精密制造于一身,兼具高附加值和高门槛属性。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氢能产业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远未达到大规模商业化的临界点,对价值创造功能不可预期过高。再加上目前产业利润集中在国外企业的事实,我国更应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安全至上、技术自主、协调推进”为原则,不盲目追求市场扩张,避免强行通过补贴手段刺激下游需求,进而把大量补贴资金输送至国外公司。各地在谋划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应遵循“需求导向”原则,“自下而上”布局生产、储运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供应链各环节协同发展,避免某环节“单兵突进”。

易车讯 日前,“第二届世界氢能峰会”成功举办。未势能源作为中国氢能行业的唯一发表演讲企业,代表中国氢能行业向世界分享中国氢能发展进程,并以国际视角解读中国FCEV市场趋势和在产业政策、创新模式方面的发展路径。

面向全球 推介中国氢能产业政策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政策体系解读

未势能源在峰会上,面向全球解读中国燃料电池示范试点城市群财政奖励政策。中国版燃料电池汽车政策经过十年的演进和发展,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严谨的奖励、实施和评估体系,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政策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未势能源深刻理解行业、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发展规律,形成财政支持政策奖励解读的系统性文件,帮助全球企业解读中国政策、了解中国市场,并谋求市场与技术的战略合作。

五大趋势推动“氢能社会”加速到来

在长城的远景构想中,发展“氢能社会”,是全球实现新能源革命、构建碳中和社会的必然选择。长城目前形成了以汽车业务为核心,布局钙钛矿光伏发电、锂电和氢能。其中,未势能源着力打造绿色多能联供场景,以零碳排放为全球碳减排做贡献。目前,业内五大趋势,令“氢能社会”的构想加速走进现实。

一是行业发展热情高涨,资本市场出现大量融资。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的统计,全球规划和已决策的,较成熟的涉“氢”投资额将近800亿美元。各类资本、上市公司都快速介入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目前,未势能源已经是全球资本市场的热门标的企业,多家投资者正在洽谈。

二是优质市场订单提前锁定。产业开始呈现集群式发展。地方政府积极发展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未势能源在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申报中大获全胜,全面渗透京沪等四大城市群(占整个城市群数量的80%),基本掌握了大规模和优质的市场订单基础。

三是国际化人才天团初步形成。大批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十国外籍专家开始在中国投入到产业发展中,长城氢能业务板块更是集聚了全球技术前沿的专家天团。

四是目标远大,技术前瞻。未势能源在示范试点城市群中,加强商业模式创新,通过示范城市奖励、技术研发支持等措施,带动优质氢能企业、燃料电池企业、整车企业等产业主体强化技术研发,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引导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燃料电池堆及制氢、储氢、加氢装备等骨干企业,合作研发,培育健全产业链。

五是注重基于场景的商业模式创新。在欧洲,我们与知名乘用车企业持续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包括F1方程式赛车和高端乘用车;在中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型商用车标杆示范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未势能源掌握燃料电池系统技术

未势能源将加大自主研发与资本投入,开展突破燃料电池零部件关键技术、降低关键材料成本、促进燃料电池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

整合全球优势资源 未势能源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会上,“国际合作”成为高度聚焦话题,以开放姿态做好国际协同发展,成为各国与会专家的共识。

未势能源发展历程

目前,未势能源已布局全球建立上海、保定、加拿大、日本、德国研发中心,汇聚世界优质人才资源,组建起一支文化多元、技术领先的国际化研发团队,将重点聚焦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部件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同时,将联合欧洲本土团队积极开拓欧洲及沿线国际市场,进而逐步辐射全球,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构建智慧交通和绿色能源融合发展新格局。

此次峰会汇集了来自全世界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开发者、燃料电池汽车制造商、燃料电池应用领域投资者和能源部门、政府政策的制定者,旨在通过从全球化视角探讨氢能产业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构建新型“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合作关系,推动全球交流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未势能源的精彩讲解,吸引了与会的世界各地多家知名车企和燃料电池集成商的互动交流,有望进一步拓宽海外合作空间。

文章标签: # 氢能 # 能源 #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