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购车建议 购车建议

全球新能源汽车目标市场分析,全球新能源汽车目标

tamoadmin 2024-05-28 人已围观

简介1.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如何实现?供、需双向发力是关键2.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发布,混动汽车将更受重视3.四组关键词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利好即将来袭!作为2021世界智能汽车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绿色愿景,汽车迈进双碳目标新征程”平行论坛于12月17日下午顺利召开。全球低碳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尤其是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等行业及相关产业

1.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如何实现?供、需双向发力是关键

2.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发布,混动汽车将更受重视

3.四组关键词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利好即将来袭!

全球新能源汽车目标市场分析,全球新能源汽车目标

作为2021世界智能汽车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绿色愿景,汽车迈进双碳目标新征程”平行论坛于12月17日下午顺利召开。

全球低碳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尤其是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等行业及相关产业链企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今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也为我国汽车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引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航标。

论坛针对汽车绿色低碳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深度思考,邀请到了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发展处处长余伟为论坛致辞,广东芯聚能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周晓阳,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研究员、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副秘书长毛涛,广州蔚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裁孙功臣,氢电中科(广州)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技术部总经理陈浩,满电出行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王颖等嘉宾发表真知灼见,共谋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

广东芯聚能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周晓阳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他对汽车未来变化的观察:第一,内燃机向电动机的变化;第二,电动机的功率器件由Si向SiC转变;第三,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会迅速地从400V向800V转变。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研究员,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副秘书长毛涛结合碳达峰和碳中和大背景就汽车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新趋势进行了主题分享。他表示,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有诸多好处:一是可以推动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共同关注绿色低碳问题;二是可以加强整个产业链条的绿色协同;三是可以降低整个产业链条的安全风险;四是可以促进绿色金融的落地;五是可以发挥行业示范作用。

广州蔚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裁孙功臣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城市充电运营网络的建设经验。他指出充电产业未来发展的三大关键要素:一是怎么实现建设的场景化,通过不同的方案和城市格局去引导每个城市的充电网络建设;二是从B端车主慢慢地延伸到C端车主去做更多服务延伸;三是在充电站的资源上,如何保护数据和平台运营的安全性。

氢电中科(广州)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技术部总经理陈浩则分享了低成本批量化燃料电池催化剂技术的现状。他指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现状总结为:产业大但不强,关键战略材料保障有待提升,过于依赖进口材料,先进的基础材料品质不高,低质的材料产能过剩,前沿新材料创新不足,项目转化率低。

满电出行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王颖带来了《用加减法链接智能出行》的主题分享。她提出,提升新能源出行体验的过程中主要瞄准的是三方面:一是充电的基础保障;二是整个充电服务获取过程中的细节体验的提升;三是在充电场景和出行场景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对于整个新能源智慧出行的规划方案的支持。

论坛最后,广东芯聚能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周晓阳、广州蔚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裁孙功臣、氢电中科(广州)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梅林围绕“如何推动汽车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展开了精彩的圆桌对话。

三位嘉宾一致认为,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说,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广州蔚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裁孙功臣认为,从国内来看,广东省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数据非常不错。

谈及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广东芯聚能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周晓阳和氢电中科(广州)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梅林一致认为,不管是从绿色、环保还是低碳的角度来说,氢能源汽车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广州蔚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裁孙功臣总结了充电生态的几个趋势:一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密度和能量会越来越大,我们行驶的距离会越来越长;二是车端的智能化和业务方案的场景化会越来越个性化;三是更多的是人和车的融合。

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出行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出行充电服务的智慧化运营、精细化管理是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只有智能汽车行业坚守并贯彻落实绿色出行的理念,新能源汽车才能做到低碳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如何实现?供、需双向发力是关键

新能源的竞速赛中,上汽重新排布手中筹码,调整行进速度,要进领跑军团。

4月18日,上汽集团在第二十届上海车展上发布“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达到350万辆,较2022年增长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70%;基本完成新老赛道的发展动力切换。

这一计划可谓雄心勃勃。

上汽今年的新能源销量目标是150万辆,350万辆意味着未来两年复合增长率需超过50%;2021年上汽宣布的2025年新能源计划是270万辆,新目标直接增长了30%。

上汽要如何实现这样高速的增长?如此大幅提速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01

面向350万辆,四大自主品牌再定位

销量,从来都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在来看,中国正处于新能源市场的上升期。

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在战略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300万辆,市场渗透率超过25%,今年预计将超过35%,到2025年将超过45%。

更重要的是,用户购买因素正从燃油车时代的’功率、马力、油耗’等,向电动智能网联新赛道上的’电力、算力、体验’等逐渐转化。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容、用户认可的背景下,上汽近年来已经完成了面向智能电动化转型的的自主品牌体系搭建和产品矩阵的初步构建。

本次三年战略中,上汽对智己、飞凡、荣威、MG四个自主品牌进行了更为细化的排布,使其形成合力,成为未来350万辆目标的基石。

在新战略中,智己定位“高端纯电智能汽车品牌”,飞凡和荣威将成为中国消费者“首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MG定位“全球知名汽车品牌”。

其中,智己将率先搭载上汽最新的三电和智能化技术创新成果;飞凡和荣威将提供纯电、插混等多种新能源解决方案,MG将传承百年经典,赋予动感、潮流、时尚等全新理念,让全球用户爱上中国车。

今年下半年,智己第三款车型全新智能中型城市跨界SUV C车即将亮相;荣威品牌首款搭载全新架构、全新电池技术的新一代中高级电动轿车则将上市;继中国首款全球电动车MG MULAN在3月份突破单一车型海外销量万辆大关后,纯电跑车MG Cyberster也将在年内全球同步上市。

未来三年,智己将推出4款全新车型,飞凡、荣威、MG将发布13款以上新能源产品。

至2025年,智己汽车将力争完成整车年销量30万辆,进入全球新能源车企的第一阵营。

包括飞凡、荣威、MG在内的上汽乘用车体系实现新能源销量占比超过70%,突破100万辆。

02

根技术支撑多品牌发展

一个集团,有四个专注或深度覆盖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品牌,在中国汽车集团中是十分少见的。

事实上,今年上海车展正显示出智能电动的多品牌趋势。广汽集团在埃安品牌之外,成立了高端化的昊铂品牌;长安集团旗下的深蓝则首次独立参展,改名深蓝汽车,与阿维塔并肩作战。

但多品牌策略成立的前提是拥有强大深厚的根技术支持。

在此次新战略中,上汽显然加快了对根技术的落地和应用。

在电池领域,上汽魔方电池通过“预、导、卧、隔、疏”的电池包创新设计,已经实现动力电池系统的零热失控;

在电驱上,“碳纤维转子电机+800V高压电驱”构成的全新一代电驱动系统,使上汽的产品能够轻松进入“2秒加速俱乐部”,并实现快速补能;

由此,上汽将挑战9.5km/kWh的行业整车能耗新纪录。至2025年,智己品牌车型将成为上汽首款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产品;

而上汽计划在2025年将内燃机的热效率从目前的43%提升到47%,从而实现更好的混动能好表现。

在决定整车智能化水平的电子电气架构上,上汽将推出“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全栈3.0智能车解决方案,包括自研智能车广义操作系统,实现车内、车云间软硬件资源的跨域融合,由此将车内控制器减少一半、线束减少1/3、系统反应速度提升至毫秒级;

在汽车控制领域,上汽整车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器(VMC)技术,将制动、驱动、转向、悬架控制等功能全部纳入其中,实现车体6自由度集中控制,使车辆在不同驾驶模式和各种路况下,始终保持车身稳定,将安全和舒适带到新的高度。

智己将于2025年上市的E和F车型将率先应用3.0智能车解决方案和VMC技术,实现智驾、智舱和车控全新的智能化体验。

在生产制造方面,运用CTB、一体式压铸等先进制造集成技术,创新电动智能汽车的软硬件生产流程,将实现简约化、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2025年,上汽临港电动车专属全球样板工厂将建成投产。

03

明确规模竞争策略

新的品牌阵容,扎实的根技术,成为上汽改变竞争策略的基础。

在此前的电动智能市场竞争中,许多车企延续燃油车时代高研发投入到先进技术产出到高品牌溢价的技术竞争策略,但却未能充分奏效。

究其原因:电动化已完成了初期用户认知阶段,用户群高溢价的尝鲜者向更广泛的主流用户渗透,价格成为用户痛点,市场进入“快鱼吃慢鱼”的份额争夺期;

智能化仍在技术探索阶段,未能形成真正的用户爽点,难以对价格和销量形成有力的支撑。

于是,上汽快速拿出了适应当下电动智能市场的竞争策略:为用户提供同等车型“价格最优”、同等价格“配置最优”的整车产品,形成规模竞争优势。

“让用户用一样的钱,享受更安全的出行体验;让用户用一样的钱,跑更远的路;让用户用一样的钱,拥有更全的功能体验。”祖似杰在演讲中表示。

这一策略目前已在智己LS7、飞凡F7身上开始验证。

目前智己LS7每周交付量呈快速单边上涨趋势,4月第一周的销量已经稳居中国30万以上纯电SUV市场的第一名,成为该细分市场的新黑马。

飞凡F7上的巴赫座舱已成功出圈,其应用业内首创的双向双区独立影院场景、会拐弯能跑步的3D矢量音效技术、获得中汽研“舒适之星”的巴赫座椅都成为重要的卖点。

“上汽集团将自我加压、自我革命、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推进创新转型。”在演讲结束时,祖似杰说道。

显然,即使有技术、有品牌,350万辆对于上汽也绝非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达到但却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因此淘汰赛已经开始。

上汽,正在为通向未来的入场券,全力以赴。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电动汽车观察家,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发布,混动汽车将更受重视

日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又一部纲领性文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从时间上来看,目前距离2025年还有5年时间,而在这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需要从5%左右上升到20%左右,需要向上跃升的跨度较大,如何实现目标成为业内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11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如果按照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5%来测算,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要实现销量占比20%的目标,每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必须达到30%以上,难度是很大的。他认为,要推动实现20%的目标,需要向欧洲国家学习,也需要双向发力,从供给和需求两侧推进。

来源:国新网

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难度大?

与此前发布的《规划》征求意见稿内容相比,《规划》对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进行了下调,由征求意见稿中的25%调整为20%。对于为何将目标定在20%,辛国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一方面严格二氧化碳的排放法规,反向倒逼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另一方面又通过加大投资和补贴力度正向来拉动产业发展。至于为何采用这样“前拉后推”的扶持模式,辛国斌认为,“说明这项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在他看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想要蓬勃发展,一方面要鼓励企业有自主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政策上还是要推动汽车往这方面去努力。

其次,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加速发展的阶段,经过这些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行业专家预测,2025年左右我国新能源汽车购买成本跟传统燃油汽车的成本大概能够持平,但辛国斌认为,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综合考虑产品的供给能力,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以及市场需求空间等因素,同时也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作了深入的测算分析,所以提出了20%这一引导性的目标。

来源:盖世汽车

对于这一目标,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分析认为,在理想状态下,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要分别达到25%和20%对应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7.97%和31.95%,所以不论20%还是25%的目标,增长潜力要求均较高,但相较之下,20%的目标更加实际。

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也持相似观点,他认为,当前新能源车市场目前仍为政策驱动市场,2020年到2025年行业将从政策驱动发展向市场驱动为主体转移,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行业的共同努力;此外,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时已经面临一定的阻碍,如涉及充电基础设施完善性、产业链成熟度等方面。所以降低目标能缓解这些瓶颈带来的压力,产业和市场各方面也能协同并进发展。

在上述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辛国斌坦言,在《规划》公开征求意见过程中是有两种声音的。第一种声音更加积极一点,提出了25%的目标,这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绿色发展的要求。“我们希望确定一个目标,大家努努力、蹦一下就能够得到,这样对推动产业发展是有利的。但是现在从整个全行业征求意见过程来看,很多方面认为这个目标定到25%太高了。”辛国斌说,综合考虑,最终把目标定在了20%,但是按现在的产业发展状态来看,也是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

实现目标需要从供给和需求双向发力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的目标既已定下,那么在未来5年的时间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成为业内思考的话题。

从目前来看,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规模上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产业发展到现阶段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模式有待创新完善、产业生态尚不健全等问题。

辛国斌在上述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要推动实现20%这个目标,需要向欧洲国家学习,也需要双向发力,从供给和需求两侧推进。其中在供给侧方面,需要围绕降低成本、提高安全等关键因素持续加强技术攻关,开发先进适用放心的产品,加快形成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在需求侧也需要强化政策引导,出台一些鼓励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的优惠政策,优化分类交通管理措施,鼓励换电等商业模式创新,同时包括加快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引领,加大新能源汽车下乡的推广力度等等,来不断提升用户的体验。

对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在此次发布的《规划》中也提出了发展的具体方向,如《规划》的第三章提出,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研发能力;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攻关等。在需求侧,《规划》对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的痛点重点关注,如第六章中提出,要大力推动充换电网络建设,提高充电便利性和产品可靠性;鼓励商业模式创新,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引导多方联合开展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支持居民区多车一桩、临近车位共享等合作模式发展。

从《规划》内容与2025年目标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未来5年或迎来巨大变化。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此前曾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在政府政策激励为导向的培育期逐步走出来了,接下来要进入快速发展期,而快速发展对产业链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要做好部署。

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认为,未来五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潜力将会被很大程度地激发出来,这是整个产业和市场针对未来电动化大趋势所做的全方面发展培育换来的。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生产国和制造国,单一的国内市场需求仍有限,未来新能源汽车出口或将成为国内新能源车企尝试的方向,届时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会实现内外双循环的发展模式。该资深分析师预测,到2025年,我国电动化乘用车整体渗透率将达到38%,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比将达到20%。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四组关键词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利好即将来袭!

10月27日,202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清华大学教授李骏代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并对中国汽车技术的发展愿景与目标,以及技术路线等加以解读。

路线图2.0提出了面向2035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六大目标,其中汽车产业的碳排放量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2年,“于2028年左右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提前达峰,至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

除此之外,路线图2.0中的另外五个目标为:新能源汽车将逐渐成为主流产品,汽车产业基本实现电动化转型;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国际领先,产品大规模应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协同高效、安全可控的产业链;建立汽车智慧出行体系,形成汽车、交通、能源、城市深度融合生态;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成熟,具备引领全球的原始创新能力。?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延续了总体技术路线图+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框架,并形成了总体技术路线图+节能汽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充电基础设施+汽车轻量化+汽车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的“1+9”总体布局。

相比2016年发布的1.0版本技术路线图中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主、节能汽车为辅的规划,即将发布的2.0技术路线图,欲以“电驱动”代替“电动化”,将节能汽车提高到和新能源汽车同等重要的程度,两者并举发展,并预计到2035年,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各占?50%。

在我国的分类中,节能汽车指的是低油耗的燃油车和有更高燃油利用率的油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新能源汽车指的是相比传统燃油车加入电池作为动力源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电动化”到“电驱动”的改变,是要将混动汽车提到更高的战略上来。过去几年,我国的各种汽车发展政策多围绕新能源汽车来实施,如财政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等。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有10年之久,其占比仍不足6%,节能汽车则不足3%。路线的改变,预示着未来的政策将可能会向节能汽车和混动汽车倾斜。路线图目标从产品应用角度来看,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传统车的比例目标得以明确。以2025、2030、2035年三个时间点,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传统车销量的比例分别为50%以上、75%以上、100%。

2020年1月到9月,混合动力乘用车分别生产和销售了16.64和15.12万辆。月度同比也呈上升趋势。

2.0路线中,将节能汽车比重提高,油电混合动力必将收益,但我国油混技术相对匮乏。混动汽车由丰田引领并建立强大壁垒,本田绕过丰田专利实现突围,除两家之外,其他车企的油电混动技术都乏善可陈。2019年国内28万辆油电混合汽车中,几乎被丰田和本田包揽。目前国内丰田已经和广汽集团达成技术转让协议,广汽的自主板块将在2021年推出采用丰田THS系统(ToyotaHybrid?System)的混合动力产品,或包括油电混合版GS8、GM8等产品。

同时除了油混,插混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里的地位也有望提升。相比混联式混合动力被丰田牢牢抓住,并联式技术方案下的插混在国内已有所发展,比亚迪宋、唐、汉车型均有DM(并联插混)版本,并且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好的销量。

以串联式为代表的的增程式混动汽车也在通过技术的不断优化得到关注。理想汽车采用的便是增程式混动技术,其他造车新势力如天际汽车、宝能汽车也都宣布将开发增程式电动汽车。

2.0版的路线也只是未来几年内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指导路线,从更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纯电动路线仍然不会改变。各个车企在这个过渡阶段如何选择自己的技术路线是十分考核战略决策能力的事情。如何在技术变革过程中掌握主动权,需要很好的平衡市场发展、技术能力、以及政策方向。未来路线已经明晰,加油吧!中国汽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快速发展。10月9日,为适应汽车产业升级趋势和绿色消费新需求,国务院院常务会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明确了将从技术创新、制度设计、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步伐。

会议强调了4大关键点。一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支持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推进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

二要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

三要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

四要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从会议内容来看,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相比,《规划》有略微变动。比如,会议第四关键点,“……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征求意见稿中则是“全部”,步调要求放缓也表明《规则》变得更加务实。

在水滴汽车看来,《规划》目标明确且务实,对今后新能源发展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而且此次《规划》中既有实际支持措施,又有可行制度保障。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迎来重大利好。

众所周知,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更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中国近期宣布努力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但要实现该目标,交通电动化将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人均机动车拥有量和发达国家相比距离很远,要买车用车但又不能增加排放,这时候电动车有了用武之地。”邹骥直言,中国电动车技术、产业等正走向世界前列,这对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作用会更加凸显。

自2012年以来,中国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引领世界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新能源汽车产业溢出效应明显,带动了投资、就业和税收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投资已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对于当前的新能源车产业,政策的推动仍然非常重要。在9月29日的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各方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即“在未来5-10年,政策扶持仍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需要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

另外,《共识》还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当加强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主动拥抱新一轮科技变革,推进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转型发展,依靠创新化危为机,构建更有竞争力、稳定可持续的全球汽车产业体系。所以《规划》也明确,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规划》更加强化新能源汽车的主导发展力度,这一愿景也为企业指明了方向,将推动车企加速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

综合来看,《规划》落地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汽车强国建设步伐。

文/李丽萍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文章标签: # 汽车 # 新能源 # 发展